武统、和统都没希望了?台湾军事专家:中国已经走上了第三条路 台湾问题纠缠了中国这么多年,从上世纪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想办法让两岸一家亲,起初,大家都觉得和平方式最靠谱,通过交流拉近距离,慢慢实现统一。 那时候,两岸贸易热火朝天,台湾企业跑到大陆投资建厂,赚得盆满钵满,老百姓也觉得这样挺好,不用打打杀杀,就能过上好日子。 可现实总爱开玩笑,民进党当局上台后一步步往“台独”路上狂奔,连“两岸一中”都不肯承认,还拉着美国敲边鼓,和平谈判的门几乎被堵死。而国民党如今也跟着模糊立场,根本没法代表台湾民众坐下来谈统一,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和统,眼看着越来越难走通。 有人说那就武统吧,可真要开打,不管是基础设施的破坏还是两岸同胞的伤亡,都是咱自己的损失,这从来不是最优解。 就在大家纠结这两条路的时候,国台办原副主任王在希早几年就点透了,其实还有第三条路——学当年的北平模式,以战迫和、以武促统,兵临城下却不真动手,靠实力逼对方回到谈判桌。现在看来,这路子早就悄悄铺开了,而且走得挺稳。 军事上的动作最明显,2024年那几场“联合利剑”演习,解放军直接把军舰和战机摆到台湾周边海空域,把封锁和精确打击的套路练得滚瓜烂熟。到了2025年的“海峡雷霆”演习更狠,加了电子战和网络防御科目,直接把演练范围扩到第二岛链,意思很明确:外部势力敢来插手,先掂量掂量能不能过得去这关。 更妙的是海警的配合,现在金门周边天天能看到大陆海警船巡航,不知不觉间,靠近大陆一侧的执法权已经被咱们接管了,台当局想管又管不了,这种低强度的管控比真枪实弹更让他们难受,既没引发直接冲突,又实实在在压缩了他们的空间。 过去ECFA协议让台湾每年光关税就省了不少,累计下来超过94亿美元,主要还是纺织、机械这些行业,现在大陆自己都能造了,也就没必要一直捧着。2025年开始逐步中止部分条款,不是要断了联系,而是逼着台企融入大陆产业链。 你看2024年数据,两岸贸易总额还维持在2929.71亿美元,同比涨了9.4%,但台湾的顺差已经在缩小,那些靠大陆市场吃饭的企业心里门儿清,真跟“台独”绑在一起,最先倒霉的是自己。 福建的融合示范区更是样板,2024年闽台贸易852.2亿元,新设台资企业涨了16%,从福建入境的台胞有92万人次,比上年多了一半还多,这些实实在在的好处,比任何说教都管用。 政治上的分化瓦解也没停过,专门对付“台独”顽固分子,对普通民众则敞开大门。 现在台胞来大陆上学、工作,手续越来越简单,还能享受同等待遇,创业有补贴,就业有岗位,谁愿意跟钱和前途过不去?媒体上天天播两岸一家亲的故事,“台独”分子搞的那些“去中国化”闹剧,明眼人一看就觉得可笑,连台湾专家谢寒冰都公开说,大陆这是在“逼统”,用压力逼着统一成为必然。 这条第三条路比武统聪明,不用流血牺牲;比纯和统硬气,不会被当软柿子捏。解放军的围岛演习常态化,海警把外岛管起来,经济上把台企绑在一条船上,政治上争取民心,一步步把“台独”的路堵死。 美国虽然还想插手,但看着大陆越来越强的军事实力,比如东风导弹系统不断升级,介入的成本越来越高,也只能偶尔喊两句口号。2024年大陆新设台资企业7941家,说明台商用脚投票,还是认大陆这个大市场。 说到底,这就是用实力说话的智慧,不把话说死,但该做的动作一点不少。军事上造压力,经济上给甜头,政治上分好坏,慢慢让岛内民众明白,跟着“台独”没出路,跟着大陆有奔头。等人心齐了,实力差距拉得更大了,统一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根本不用纠结武统还是和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