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立即对赖清德立案侦查!并追究其刑事责任以儆效尤!   继今年厦门警方对台湾“

红日观全局 2025-11-08 15:54:11

建议立即对赖清德立案侦查!并追究其刑事责任以儆效尤!   继今年厦门警方对台湾“心战大队”18名成员发出通缉令之后,有人公开建议应立即对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立案侦查,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这一建议迅速在两岸引发舆论波澜,也标志着大陆在反对“台独”分裂活动中的法律工具使用,正从外围逐步逼近核心人物。   赖清德并非一般的政治人物,而是多次自诩为“务实的台独工作者”,对“两岸互不隶属”等分裂言论从不避讳。   他不仅口头上挑衅,还实际推动“以武谋独”的政策,将台湾防务预算推高至GDP的3%,并计划继续扩充军费。   与此同时,他不断借助外部力量,试图通过外援实现“独立”的政治目标。   这些行为已不只是政治立场问题,更涉嫌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反分裂国家法》。   在法律框架中,台湾自始至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任何以分裂国家为目的的行动,都可能构成刑事犯罪。   2024年由最高法、最高检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2条意见”指出,对“台独”顽固分子可以依法从严追责,甚至可以适用缺席审判制度。   赖清德的政治路线并非毫无争议。2025年3月他推出被称为“绿色恐怖”的“17项应对措施”,内容涉及恢复军事审判、限制两岸民间交流、严控陆配权益等,在岛内引发广泛质疑。   据岛内媒体统计他就任满周年时的不满意度高达53%,为1996年以来最高纪录。不少台湾学者批评其政策“激进而缺乏理性”,让台湾社会陷入更深层的撕裂。   而在国际层面,赖清德的表现同样引发质疑。美国兰德公司在近期报告中指出,赖清德的策略“缺乏可持续性”,更有《时代》周刊直接将其称为“麻烦制造者”。   这些声音反映出一个趋势,即使是赖清德曾寄望倚重的外部盟友,也在重新审视其路线的可行性。   在此前,沈伯洋等“台独”背景人员也已被大陆列入通缉名单,并受到精准打击。   可以看出从外围策动者到核心操盘手,大陆的法律行动正在形成系统化推进。此次建议,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法律追责,也体现出大陆在处理两岸事务中,正逐步由政治表态转向制度化执法。   值得注意的是大陆对“台独”势力的法律打击并不止于象征意义。2024年6月,“22条意见”的发布,被外界普遍解读为对“台独”分子实施刑责清单管理的起点。   通缉、调查、追责,已成为大陆法律手段的常态操作。厦门警方对“心战大队”18人发布通缉,就是这个趋势的直接体现。   这些法律动作不仅具备实操性,也在岛内社会和家属群体中形成明显震慑。   这个建议,某种程度上是一次对现有法律框架的再确认。他强调,不能让“台独”头面人物继续借政治身份逃避法律责任。   特别是在赖清德多次公开挑战一个中国原则、歪曲《开罗宣言》和联大第2758号决议的前提下,不启动法律程序,就是对宪法权威的放弃。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这一建议也显示出大陆对台湾问题处理方式的变化。   过去更多是口头警告,近年则转为法律程序与舆论引导并重,不再满足于道义层面的对抗,而是用法律这把“尺”,精准划定红线。   这个建议是否会被采纳尚未可知,但从趋势看,大陆在法治框架下反“独”的步伐不会止步。   建议的核心意图在于明确,无论身处何职、地位多高,只要触犯国家法律,都应依法追责。这不仅是对个案的回应,更是在构建一个具有震慑力的“法律防火墙”。   未来若大陆正式启动对赖清德的立案程序,将是“法律战”向“台独”最高层延伸的重要一步。   它不只是一次法律操作,更可能在岛内政坛和国际舆论中,引发新一轮的关注和反响。美国等外部势力是否继续为其站台,也将面临现实考验。   赖清德走到今天这一步,其路线和策略早已引发岛内外多方警惕。这个建议,无疑是一次对“台独”主张的法律回击,也是一种对操弄分裂行为的制度性应对。   他说得直白,法律不能是装饰品,执法也不能有盲区,在当前高度敏感的台海形势下,这番话显得尤其有分量。   信息来源:《港媒:"台独"必然被清算 赖清德或被大陆审判通缉》——海外网

0 阅读:0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