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源流之明道先生程颢 昨天讲到王苹和杨时,想想今天还是返回来说说他们的老师

上善若茶说 2025-11-08 15:59:46

心学源流之明道先生程颢 昨天讲到王苹和杨时,想想今天还是返回来说说他们的老师——明道先生程颢。 洛学中的别传心印 程颢与程颐是兄弟俩,并称“二程”,两人均受学于北宋大儒周敦颐,同为洛学开创者,理学奠基人。然二人气象迥然不同。哥哥明道先生程颢之学,温然似春风。弟弟伊川先生程颐之学,严谨如行阵;明道识仁体,伊川重规矩。 程颢在理学体系之外,另辟心学蹊径,后世赞其“天资高,本领大,能直透本源”。他教学生“且静坐”,自己于洒扫应对间体认天道,恰是“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 仁者与物同体:心学的境界展现 明道先生《识仁篇》开宗明义:“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此语将儒家仁学推向新境。在他眼中,天地不是冰冷的理则集合,而是活泼的生命共同体。 他常举例:见小儿蹒跚学步,心生欢喜;见草木摧折,心生怜惜。这当下的恻隐,便是“与物同体”的明证。心学精髓,不在思辨之精微,而在能否真切感受“万物之痛痒,即我之痛痒”。这与后来王阳明“见孺子入井必有恻隐”的良知发用,一脉相承。 定性功夫:未发之中的心学诠释 面对学生“如何定性”之问,明道作《定性书》,直指本原:“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真正的定,非遁入深山求静,而是在世事纷纭中,始终保持心体湛然清明。 这与《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深相契合。明道所言“定性”,正是要守住这“未发之中”。他教人“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心如明镜,物来则照,物去则空,不将不迎。 这份功夫,后来被王阳明提炼为“事上磨练”的核心。 与程朱殊途:心学路向的开创 明道之学,与后来成为主流的程朱理学实有微妙而深刻的分野: 明道重“浑然与物同体”的体验,朱熹重“格物穷理”的积累。 明道主张“只心便是天”,朱熹强调“性即理”。 明道教学“先识仁体”,朱熹教学“即物穷理”。 这分别如同两条河流:一重内在体验,直指本心;一重外在穷理,循序渐进。所以世称“程朱理学”,实则更多的是指程颐朱熹理学。而程颢开创的心性道路,经王苹、陆象山、陈献章,终由王阳明集其大成。 程颢的学问品格温和而入人心,自然而成化功。他将高远的天道化为当下体验,将艰难的修养变成生命涵泳。在这位温润的儒者身上,我们看到了心学最初的模样:不离日用,直指本心,浑然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程心学

0 阅读:0
上善若茶说

上善若茶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