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宁夏一对年轻的夫妻,天没亮就出门赶集,走在前方的丈夫突然听到一声惨叫

旅途知心啊 2025-11-08 18:45:22

1973年,宁夏一对年轻的夫妻,天没亮就出门赶集,走在前方的丈夫突然听到一声惨叫,急忙转身查看,谁知妻子竟消失不见了,而一根长得犹如松塔一般的圆柱形器物,直挺挺的立在那里。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晨雾裹着山道的湿气,青石板路滑溜溜的泛着微光。天还没亮,夫妇俩推着装满新鲜蔬菜的平板车,沿着蜿蜒山路往镇上赶。   这是他们每周的固定行程,赶早集占个好摊位,卖菜的收入是一家人主要的生计来源。日子清苦,却过得踏实安稳。   走到山道拐角处,妻子稍稍落后几步,脚下一滑扑倒在路边矮草丛里。丈夫连忙停下车回头,只见妻子坐在地上,眼神里满是惊愕。   她身旁的泥土里,露出一截黑色物体,形状像放大了好几倍的松果,又像是雕刻过的石柱残片。夫妇俩好奇心起,小心翼翼地把这东西挖了出来。   物件不算大,也就半臂长,通体乌黑,表面布满细密的鱼鳞状纹理。摸着手感冰凉坚硬,还隐隐透着一丝松脂般的清香。   分量却出奇地沉,两人都觉得这东西不一般。但天色渐亮,赶集不能耽搁,他们便用麻袋把它包好,藏在菜堆里继续赶路。   集市上人声鼎沸,吆喝声此起彼伏。他们的蔬菜新鲜水灵,很受顾客欢迎,不到中午就全卖光了。   收拾东西时,一个穿灰色外套、背单肩包的中年男子停在他们摊位前。他的目光扫过菜车,一下子就定格在那个黑色物件上。   男子神情变得凝重,掏出随身的放大镜,蹲在地上仔细端详起来。夫妇俩看着他这副模样,心里也泛起了嘀咕。   随后男子拿出证件,原来是县文物保护站的工作人员。他邀请夫妇俩把物件带到文物站做进一步鉴定,两人虽一头雾水,还是点头答应了。   在文物站的鉴定室里,几位专家围着这个 “黑疙瘩” 轮番查看,用各种工具测量、记录。最终得出的结论,让所有人都吃了一惊。   这竟是东汉时期的 “松塔墨”,是古人制墨工艺的巅峰之作。原料要用松烟、麝香、珍珠粉等名贵材料,经多道工序捶打、阴干、雕刻而成。   松塔墨形如松果,表面的松针、鱼鳞纹理都有文运昌盛的寓意。在汉代极为罕见,大多是王公贵族的书房用品,既是实用器物,也是身份象征和艺术珍品。   更难得的是,这枚墨锭保存得极好,纹理清晰,墨香尚存。专家推测,它大概率是东汉某贵人墓中的随葬品。   文物站立刻组织人员,带着考古器材跟着夫妇俩回到发现墨锭的山道。根据地形特征和夫妇俩的描述,在不远处的山体坍塌处,发现了大量古砖残片。   经过初步清理,这里确认是一处东汉墓葬遗址。这个发现让地方文物系统震动不小,后续发掘中,又出土了青铜器、漆器、陶罐等多件珍贵文物。   考证得知,这座墓的主人是东汉时期一位身份显赫的地方官吏或贵族。因年久失修,加上近期山体滑坡,封土层塌陷,这枚松塔墨才滚落到山道上,被夫妇俩意外捡到。   得知这物件的珍贵价值后,夫妇俩没有丝毫犹豫,主动签字捐赠给了国家,还积极配合考古队的各项工作。   文物局为了表彰他们的高尚行为,送上了锦旗和适当奖励。他们的故事也被报纸、电视报道,成了文物保护的正面典范,引发了不少人对文物保护的关注。   但这对夫妇并没有因此改变生活轨迹,依旧每天种菜、卖菜,过着平淡的日子。面对邻里的询问,他们也只是淡然一笑。   “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他们总说这只是碰巧遇上了,既不觉得荣耀,也不觉得有多特别。   数月后,经过妥善修复的松塔墨,正式入藏国家级博物馆,成为 “汉代书房文化” 展区的重要展品 。 展柜前游客络绎不绝,讲解员细细讲述着它的发现过程、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展柜铭牌下方,清晰标注着出土地 —— 宁夏贺兰山南麓,以及发现者的名字。   这枚穿越千年的墨锭,从古墓深处滚落山间,经朴实农人的手传递到国家手中,最终登上博物馆的展台。它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承载着一段历史,延续着一种文化。   信息来源:贺兰山古墓葬发掘报告》、《宁夏日报》1973年12月《普通农民献宝记》

0 阅读:2492

评论列表

酒醉的探戈

酒醉的探戈

3
2025-11-08 23:48

[点踩]

猜你喜欢

旅途知心啊

旅途知心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