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女孩致7月龄婴儿死亡,因未满12周岁警方不予立案,家长:刑责难追、民事赔偿难执行,法院判赔90万元,但对方就一句“没钱”。 一个鲜活的小生命就这样消逝,家庭陷入无尽悲痛。法律在这儿好像缺了点什么,未成年人的过错竟能逃脱刑责,这让人心寒又愤怒。家长们眼睁睁看着正义被年龄数字挡在门外,那种无力感谁能体会?悲剧背后,是社会必须直面的残酷现实。 刑事责任年龄的设定本意是保护孩子,可现在成了某些人逃避惩罚的盾牌。中国刑法规定未满14周岁不负刑责,可7月大的婴儿何辜?数据显示,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暴力事件频发,2022年某地类似案例中,施害者因年龄免罚引发公众质疑。法律该与时俱进,不能总用老标准衡量新问题。 民事赔偿判决90万,听起来是个数字,执行起来却难如登天。对方一句“没钱”轻飘飘带过,受害者家庭雪上加霜。现实中,许多赔偿判决沦为白条,法院执行力度不足是硬伤。想想那些奔波讨债的父母,他们的绝望比金钱更沉重。 教育缺失是根源之一。孩子犯错,家庭和社会都有责任。学校只教知识,却少教敬畏生命;家长忙生计,疏忽了品德培养。悲剧不是偶然,是长期忽视的恶果。我们得问问自己,为什么孩子会变得如此冷漠? 社会该行动起来,修补法律漏洞。降低刑责年龄或许不是唯一办法,但加强监管和教育势在必行。社区、学校、家庭联手,才能筑起防护网。别等悲剧重演才后悔莫及,生命经不起第二次辜负。 受害者家属的哭诉刺痛人心,他们不仅要承受丧子之痛,还要面对执行难的折磨。法律不该是纸上谈兵,得让判决落地生根。政府该完善救助机制,别让家庭独自扛起所有苦难。 这起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社会的软肋。我们倡导宽容,但不该纵容恶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初衷是好的,可执行中常变味。平衡保护与惩戒,需要智慧和勇气。 读者们,想想如果这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你会怎么做?法律改革呼声越来越高,我们不能沉默。每一个声音都可能推动改变,从今天起,多关注身边的孩子,多参与公共讨论。 生命无价,赔偿难补创伤。但至少,该让犯错者付出代价,让受害者得到慰藉。社会进步靠的是点滴努力,别让下一个家庭再尝这种苦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