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中”与“时中”:本体的寂然与妙用。 上一讲有网友留言称:“喜怒哀乐才是本然,中只是七情的一种状态。”此论关乎心学根本,故而将中和时中的关系再拿出来探讨一番。 在心学体系里,“中”并非七情中的一种,而是如如不动的道德本体。 程朱以“中”为天下大本,是未发之性理;阳明则说“中即良知本体”。两家说法虽不同,所指实则一样——“中”并非情绪状态,而是情绪未生时的本来面目。就像明镜之体,虽能映照万物,镜体本身却始终湛然常寂。这寂然不动的,才是真“中”。 时中为道之用,感而遂通 “时中”并非另一个“中”,而是“中”的自然发用。借助时中,道心从“抽象的天理”转变为“具体的善行”,进而达成“知行合一”。如同镜体遇到事物自然映照显现,良知遇到事情自然应对处理。这应对变化无穷,却始终不偏离中体。王阳明说:“未发在已发之中,已发在未发之中。”体用本就同源,显微从无间隔。 不着不染是真功夫 所谓“不着不染”,并非刻意压制情绪,而是要认清情绪背后的那个“能知”。喜怒哀乐如同水中波纹,波起波灭,水的本性何曾变动?认清这个水性,便明白“中”不是七情之一,而是七情的本来面目。 禅门有“即用即体”的说法,与儒家“时中”之义相通。离开“中”就没有“时中”,离开“时中”也找不到“中”。如同离开波就没有水,离开水就没有波。 认清这个,便知晓“中”与“时中”本就一体。 心学 王阳明心态



云宝
[爱心][爱心][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