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刷朋友圈,看到同事阿立晒完赛奖牌,笑得很帅。 底下却跟着输液照——他第一次跑全马,直接横纹肌溶解,肌酸激酶飙到正常值的30倍。 这事一点不罕见。 美国心脏学会刚发数据:没系统训练的业余选手,马拉松当天出现“潜在心肌损伤”的概率是练了半年以上者的4倍。 国内也一样,去年1800多场赛事里,七成急救案例都是“练得不够却硬上”。 有人把马拉松当成“只要咬牙就能过”的成人礼,但现实是它更像一场数学考试:心肺是计算力,关节是草稿纸,训练时长是提前复习。 缺一页,都可能当场交白卷。 王医生说得更直白:“觉得坚持就能完赛?心脏会投票否决。” 想体验跑步的爽,其实不必赌命。 跑个10公里健康跑,或者先练5公里、配速压到6分半,再谈42公里。 狂欢值得向往,但门票得用时间汗水兑换,而不是一腔热血。 别让一场本该快乐的跑步,变成昂贵的急救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