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打了三年多,证明了一件事:俄军和西方军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刚动手时,俄军搞了个突然袭击,占了点小便宜,甚至还喊着三天搞定乌克兰。可没过几天,后勤就瘫了,坦克趴窝,基辅都没拿下来,而“闪电战”彻底成了笑柄。这仗打得如此稀烂,俄罗斯还好意思自称大国军队? 这场仗打到现在,俄军的表现之所以让人失望,根本不是运气不好,而是自身的军事体系早就跟不上现代战争的节奏。 很多人觉得打仗就是看谁的坦克多、炮弹足,其实现在的战争早就不是比人数比装备数量的年代了。 俄军就是犯了这个老毛病,还抱着冷战时期的作战思路不放,以为靠大规模的装甲部队穿插就能速战速决,却忘了现代战场早就变得透明。 西方那边给乌克兰提供的支持,不光是武器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看不见的情报和通讯保障,天上有各种侦察飞机和卫星盯着,俄军的一举一动几乎都被看得清清楚楚,部队刚集结,对方就知道了动向,补给线刚规划好,就可能遭到精准打击。 反观俄军,自己的通讯系统经常出问题,有时候前线部队和后方指挥都联系不上,甚至出现过误炸友军的情况。 俄军的后勤问题更是离谱到让人难以置信,战争初期,基辅周边丢弃了数百辆坦克和装甲车,绝大多数不是被打坏的,而是因为没油或者机械故障开不动了。 士兵们没办法,只能就地寻找食物,有的甚至跑到附近村庄里抢夺物资,还有的整支部队因为断粮断弹,直接选择了投降。 这背后暴露的不只是准备不足,还有军队内部的腐败问题,有消息说,不少军费被层层克扣,该换的零件没换,该储备的物资没储备,连前线的防御工事都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号称固若金汤的反坦克设施,用的是民用级别的材料,根本挡不住坦克冲击,这样的军队,就算装备再先进,也发挥不出真正的战斗力。 更关键的是,俄军的作战理念和西方完全不在一个层面,现代战争讲究的是体系配合,侦察、指挥、打击、补给得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可俄军在这方面差得太远。 他们的空中力量明明数量占优,却没能掌握制空权,先进的战机只能低空飞行执行任务,被对方的防空导弹打下不少。 精确打击能力也严重不足,发射的导弹经常偏离目标,而乌克兰那边靠着西方提供的武器,反而能精准打击俄军的弹药库、指挥中心和补给线。 克里米亚大桥多次被炸,就是最好的例子,这座桥是俄军南部战线的后勤命脉,一旦被炸,前线的物资供应就会陷入瘫痪,可俄军就是没能守住这个关键节点。 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其实是一套完整的体系赋能,不光持续不断地提供火箭炮、防空系统这些先进武器,还派了军事顾问指导战术,更重要的是情报共享。 北约的侦察飞机每天在乌克兰周边巡逻,收集到的俄军动态近乎实时地传递给乌军,俄军的车队在哪里、指挥所设在哪里、弹药库藏在哪里,乌军都了如指掌。 再加上星链系统提供的通讯保障,就算乌军的指挥中心被炸毁,士兵们也能通过小型终端保持联系,继续开展游击战,这种体系化的支持,让原本实力差距不小的乌克兰,硬生生在战场上和俄军形成了对峙。 俄军还有个致命问题,就是内部指挥混乱,国防部、国民警卫队还有雇佣兵集团各自为战,互相配合不畅,甚至出现过争抢物资、互相拆台的情况。 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雇佣兵兵变,就是因为和国防部矛盾激化,部队都开到莫斯科周边了,最后才勉强平息。 这种内部的不团结,在战场上更是致命,有时候前线部队发起进攻,后方的支援却迟迟不到,明明能拿下的阵地,最后因为孤立无援而被迫放弃。 而且俄军的人才储备也出现了断层,不少有经验的基层军官伤亡惨重,补充上来的新兵缺乏训练,战斗力大打折扣。 很多人觉得俄军不行是因为武器落后,其实不然,就算把西方的先进武器给俄军,以他们现在的体系和战术,也发挥不出多大作用。 现代战争拼的是整个作战体系的协同能力,是情报、指挥、打击、补给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俄军恰恰在这些关键环节上漏洞百出,既没有精准的情报支持,也没有高效的后勤保障,指挥决策又跟不上战场变化,自然打不出漂亮的胜仗。 这场战争也彻底打破了俄军“大国军队”的神话,让大家看清了,所谓的军事强国,不光要有先进的武器,更要有能让这些武器发挥作用的体系和制度。 战争打到现在,俄军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继续打下去,人员和物资消耗越来越大,经济被战争拖得疲惫不堪,民生领域的投入被大幅削减,国内的反战情绪也越来越高。 可要是撤军,又意味着承认失败,之前付出的代价都白费了,而乌克兰那边,有西方的持续支持,抵抗意志依然坚定,收复失地的决心没有动摇。 这场战争的本质,其实是传统军事思维和现代战争体系的较量,结果已经很明显,跟不上时代的作战模式,再强大的军队也会显得力不从心。 大家聊聊,你觉得俄军接下来还有机会扭转当前的战局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