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32岁女知青刘琦返城无望,嫁给一位农民。新婚之夜,她对丈夫说:“你对

陈砚之 2025-11-09 23:12:27

1977年,32岁女知青刘琦返城无望,嫁给一位农民。新婚之夜,她对丈夫说:“你对我好,我决定扎根农村。”不料,18年后她狠心抛下3个孩子喝农药,并悔恨地说道:“嫁给他是我这辈子的错。” 刘琦1965年高中毕业,从大城市来到内蒙古五原县红柳圪旦村插队。这个村子偏僻贫穷,风沙大,冬天冷得刺骨。她刚到时不适应,但很快投入劳动,早出晚归干农活,像耕田插秧修水渠。她在知青中算能干的,任劳任怨,从不抱怨。闲时她教村里孩子识字写字,还讲故事给他们听。孩子们喜欢围着她,村民渐渐认可她这个城里人。她把城市学到的东西带到乡村,帮助提高大家文化水平。几年过去,其他知青陆续收到返城通知离开村子。刘琦因为父母成分问题,一直等不到机会。她写信问家里,才知父亲被定为资本家,政策不允许她回城。她留在村里,继续劳动和教书。日子一天天过,她适应了农村节奏,但作为外来人,关系网有限。村民对她友好,她坚持参与生产活动。1977年,她32岁,返城彻底无望。她遇到当地农民刘三海,他常帮她干活,两人关系渐近。她选择嫁给他,进入婚姻阶段。 刘琦下乡初期面对艰苦环境,坚持下来。她和乡亲们一起放牧收割,双手磨出泡也继续干。村里建学校,她主动教书,教孩子们基本知识。其他知青返城时,她因家庭背景留守。她给父母写信,确认无法离开。她继续在村里教书,同时种地。村民尊重她,但她知道自己身份不同。她度过12年乡村生活,年纪渐长。政策变化让她看到希望,但最终落空。她和刘三海接触增多,他帮她挑水砍柴。她决定结婚,放弃回城念头。 1977年,刘琦32岁嫁给刘三海。新婚夜她对他说那些话。刘三海婚前表现体贴,常给她送饭帮活,看起来可靠。婚后初期,她继续教书,刘三海偶尔参与家务。但不久刘三海开始懒散,不干农活,整天抽烟。她从地里回来,自己生火做饭。刘琦生下第一个女儿,刘三海不满,经常外出。她抱着孩子喂奶,还去学校上课。第二个女儿出生,刘三海脾气变坏,他喝酒醉后砸东西。她捡起碎碗,继续操持家务。刘三海迷上赌博,输钱回家发火,搜她藏的钱。她独自承担种地养家。刘三海动手打她,她脸上留淤青,但第二天还上课。第三个孩子出生,她负担更重。清晨她起床下地,中午回家喂孩子,下午教书。刘三海醉倒,她拖他进屋清理。这样的日子反复,她支撑家庭,刘三海暴力不断。她在村里教书多年,孩子们进步,但她生活压力大。刘三海不改坏习惯,酗酒赌博加剧。她没法融入完全,村民看她知青身份有时同情。她婚姻问题积累,日子越来越难。 刘琦婚后生3个孩子,全靠她一人操劳。刘三海不劳动,靠她种地收入维持。他喝酒后打她,她忍着伤痛干活。她教书时,村里人知道她情况,但没人干预。她藏钱防他赌博,他翻箱倒柜找。她独自带孩子下地,晚上做饭。刘三海外出几天不回,她管家教书两头跑。他回家发脾气,她收拾残局。孩子长大些,她负担稍减,但刘三海坏毛病没变。她在乡村18年,婚姻成负担。她没法离婚,农村风气不允许。她继续劳动,教书维持生计。刘三海暴力让她身体虚弱。她日子煎熬,问题日积月累。 18年过去,1995年刘琦50岁。刘三海又喝醉打她。她跑出屋跌倒,身上伤痕累累。她走进仓库拿农药瓶,一饮而尽。倒地抽搐时,孩子们跑来围住她。其中一个抱腿,另一个拉手,叫她醒来。她口中说出悔恨的话,眼睛闭上。村人赶来抬她上炕,已救不回。她的身体僵硬,农药瓶掉地。女儿们跪地哭,邻居摇头。刘琦生命结束,抛下3个孩子。她的选择因婚姻长期问题,无其他出路。她自杀源于积累苦难。刘三海行为推她绝路。她在乡村度过一生,没回城市。 刘琦自杀后,村里人议论。她遗言传开,反映婚姻失败。她抛下孩子,源于绝望。她生活轨迹从下乡到结婚,再到结局,全是时代产物。她努力适应乡村,但婚姻毁掉一切。她教书贡献大,但个人命运悲惨。她50岁离世,留下遗憾。

0 阅读:0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