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地震专家预测,河北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书记冉广岐得知后,力排众议!把青龙县47万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全县男女老少日不闭户,夜不内宿。他说:“如果预测不准,我承担一切后果,宁愿丢掉我的乌纱帽,这47万人我也一定要保下。” 冉广岐出生在1927年的河北省蠡县,那地方穷乡僻壤,土地不肥沃,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他小时候见过洪水把庄稼全毁了,乡亲们饿肚子那种惨样,让他从小就想帮大家过上好点的生活。1949年新中国成立,他加入党组织,从村里基层干起,一步步靠着实干爬上去。先在村级单位管事,处理农业和民生问题,后来到乡镇负责协调生产和分配粮食。接着进县级部门,继续抓农村发展,帮着修水利、建水渠,确保农民有水用有粮吃。到1975年底,他当上青龙县县委书记兼县长,这县在河北省东北部,离唐山市震中也就115公里左右,全县47万多居民大都是农民,靠天吃饭,经济底子薄。冉广岐上任后,没摆架子,常到田头和村民聊家常,记下谁家缺啥,尽力帮着解决。群众觉得他靠谱,办事接地气。 青龙县那时候日子不富裕,农民们住的房子多是土坯的,抗震能力差。冉广岐推动改善基础设施,比如修路建桥,让大家出行方便点,运输粮食也顺当。他还和基层干部保持联系,确保政策落到实处。这样的作风,让县里工作有点起色,大家对他有信任。1976年上半年,海城地震刚过去没多久,全国都重视防震,国务院文件也强调了华北渤海湾可能有震情。冉广岐注意这些信息,县里开始普及防震知识,虽然没正式预报,但大家心里多少有点警惕。 1976年7月,地震专家汪成民通过数据分析,推测河北地区在7月22日到8月5日可能有6级以上地震。这消息没公开传播,以免乱了人心,但通过内部渠道传到地方。冉广岐听到后,没慌张,而是留意县里动静,发现鸡鸭不安分,井水水位变来变去,地下偶尔有响动。这些异常让他觉得事不对劲。他召集县委成员开会,直截了当说起预测情况,提出把全县47万人转移到室外避险。会上有人反对,说这会乱套,预测不准白折腾,还可能影响工作。冉广岐听了这些意见,坚持说保护人命最要紧,就算预测错了,他自己扛着,不能赌老百姓的命。 决定一出,行动就跟上。冉广岐安排全县居民白天开门通风,晚上不许睡屋里,带上被褥粮食去空地。干部骑自行车到村里通知,村民们陆续搬出去,在田野搭棚子。7月25日,全县动起来,冉广岐到乡村检查,确保每家每户都落实,没人留在旧房里。遇到不愿意的,他耐心解释,直到人家同意。监测数据越来越异常,黄鼠狼成群跑,狗叫个不停,整个县氛围紧张。7月26日,他下命令进入最高防震状态,谁也不能进屋。夜晚,大家在户外点灯裹毯休息,冉广岐带队巡查,确认安置点稳当。 全县就这样坚持了几天,干部们挨家挨户动员,基层组织发挥作用,确保信息传到每个人。冉广岐强调十防九空也不能松懈,这让大家有点底气。异常现象越来越多,地表有些小裂缝,动物行为反常,这些都印证了预测的可靠性。县里还准备了应急物资,分发到安置点,避免慌乱。这样的准备,虽然辛苦,但步步紧扣实际,避免了盲目。 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地震来了,青龙县房屋损坏18万间,倒塌7300多间,但因为人都转移到户外,仅少数人轻伤,无一人因震死亡。相比唐山24万多人遇难,这结果让人震惊。震后,居民返回查看废墟,意识到避险的重要性。冉广岐的做法起初挨批,有人说他越级乱来,造成麻烦。他继续抓重建,组织清理废墟,发救灾物资,帮村民修房子。地震事实一明朗,大家开始认可他的判断,县里逐步恢复生产。 1996年,新华社报道青龙县零死亡事件,称其为防震减灾典型,冉广岐的名字传开。这事被联合国灾害救援机构注意,列入减灾案例。冉广岐没觉得自己多伟大,继续工作到1988年离休,回保定市过普通日子。他保持低调,不张扬过往。2023年1月25日,他因病去世,享年96岁。消息一出,许多人自发悼念,觉得他把百姓命放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