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人民英雄纪念碑开工以后,林徽因认为碑文应该用楷体来写,但具体由谁来写犯了难,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说:“周总理的字苍劲雄伟,刚劲有力,有如颜碑,风格端庄凝重,可以问问周总理”。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碑文,周总理写了40多遍……丨第八个烈士纪念日) 天安门广场的晨光中,人民英雄纪念碑静静矗立。 这座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建筑,其建造过程凝聚着无数人的智慧与心血。 1952年的一个春日,纪念碑设计讨论会在中南海召开,梁思成带着精心准备的设计图纸早早到场。 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开工后,一个关键问题摆在了设计团队面前——碑文应当采用何种字体,由谁来执笔。 林徽因在讨论会上坚定地表示,楷体端庄大方、清晰易认,最适合纪念碑的庄重气质。 但当她被问及书写人选时,却陷入了沉思。 这时,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提出了建议: "周总理的书法苍劲雄伟,刚劲有力,有如颜碑,风格端庄凝重。可以请周总理来执笔。" 最终决定,正面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由毛主席书写。 周总理则负责书写背面的碑文。 会议室内,设计团队围绕碑体样式展开热烈讨论。 林徽因轻轻展开一卷宣纸,上面用毛笔细致勾勒出碑身轮廓。 她指出传统碑碣的审美特征,认为纪念碑应当体现民族气节。 窗外柳絮纷飞,室内关于建筑美学的探讨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 采石场上的工人们正在为开采碑心石忙碌。 青岛浮山的清晨雾气朦胧,采石队长手持施工图,指挥工人们沿着预定线路开凿。 为了避免损伤石料,他们放弃使用炸药,转而采用传统锤凿工艺。 叮叮当当的敲击声在山谷间回响,工人们轮班作业,历时三个月才完成开采。 彭真的建议很快传到了周恩来总理那里。 在繁忙的国事之余,周总理开始了认真的准备。 他找来历代碑帖研习,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练习书法。 有时夜深人静,他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桌上铺满了练习的宣纸。 运输过程充满挑战。 三百吨重的碑心石需要特殊加固的铁路平板车运输。 铁道部门专门规划了运输路线,夜间限速行驶。 当运石专列抵达前门火车站时,月台上早已准备好滚木和撬杠。 工人们采用传统方法,铺设木轨,用绞盘牵引,短短几百米路程花费了三天时间。 周恩来总理在练习碑文时格外认真。 他先是用小楷反复书写每个字,直到满意后再放大练习。 有时为了一个笔画的力度,他会反复书写数十遍。 工作人员回忆,那段时间总理办公室的地面上总是铺满练习的宣纸。 浮雕创作团队在中央美术学院的工作室里日夜忙碌。 雕塑家刘开渠带着学生们制作泥塑小样,他们请来退伍军人当模特,仔细研究每个动作的肌肉线条。 工作室里堆满黏土,墙上挂满历史照片和素描稿。 为真实再现历史场景,艺术家们还专门到军事博物馆研究历史服装和武器。 林徽因虽然身体不适,但仍坚持参与装饰纹样设计。 她在病榻上绘制草图,牡丹、菊花的图案经过数十次修改。 每当精神稍好时,她就让助手把设计图拿到床边,用放大镜仔细查看每个细节。 她对花纹的弧度、叶脉的走向都有严格标准,经常要求返工重绘。 1958年春季,纪念碑进入最后安装阶段。 施工队搭建起高达40米的脚手架,工人们在高空作业,细心安装每块浮雕。 碑顶的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碑身的花岗岩经过打磨呈现出温润的光泽。 安装工作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揭幕典礼当日,广场上人潮涌动。 第一缕阳光照在碑身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熠熠生辉。 参加典礼的革命前辈们仰望着纪念碑,眼中泛起泪光。 少先队员向纪念碑献花,鸽群在蓝天下列队飞过。 如今,每天清晨都有民众前来瞻仰。 老人们带着孙儿讲述历史,青年学子在碑前宣誓,国际友人驻足凝视浮雕。 这座凝聚着民族精神的建筑,已经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重要象征。 夕阳西下时,碑身会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永不褪色的记忆。 纪念碑的建造历程,不仅是一段建筑史,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从设计讨论到石材开采,从碑文书写到浮雕创作,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建设者的心血。 特别是碑文的确定过程,展现了当时决策的慎重与严谨。 这段历史将随着纪念碑的屹立,永远流传下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