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了心要灭掉中国?一股可怕力量来了!这回不是美国出手,普京笑到最后。俄乌冲突爆发三年多,全球车市格局翻了个面,欧洲、日本的车企集体撤出俄罗斯,几乎一夜之间腾出了巨大的市场空白,德国大众、丰田、雷诺等巨头关厂、断供,本土品牌拉达产能又顶不上来。 谁能想到,俄乌冲突打了三年多,最先被彻底改写的竟是全球车市的格局,而最大的赢家藏在咱们看不见的地方——普京这回是真的笑到了最后。 想当年,俄罗斯街头跑的全是些咱们眼熟的牌子,德国的大众、日本的丰田、法国的雷诺,那会儿这些西方巨头把俄罗斯市场牢牢攥在手里,2021年的时候,光西方品牌就占了七成份额,连合资企业加起来更是高达92%。雷诺当年18%的全球销量都靠俄罗斯撑着,可见这市场多肥。 可俄乌冲突一爆发,西方跟着美国搞制裁,这些车企二话不说就撤了,要么关厂要么断供,有的甚至象征性地把工厂卖了就跑路,就像宴席吃到一半,主客突然全走了,留下一桌子没人动的菜。 这一撤可不得了,俄罗斯一下子就出现了巨大的市场空白,本来本土还有个拉达汽车撑场面,每年能卖30万辆,看着挺风光,实则就是个组装厂,80%的零件都得靠进口。 西方一断供,拉达产能当月就跌了90%,逼得俄罗斯政府只能发特许令,让拉达造那些连安全气囊、ABS都没有的“古董车”,这样的车谁敢买?老百姓突然没车可买,市场一下就慌了。 就在这时候,咱们中国车企抓住了机会,这股“可怕力量”可不是来搞事的,是来填坑的。 2021年的时候,中国车在俄罗斯的份额才不到5%,排行榜上根本看不见影子,可西方车企一撤,奇瑞、长城、吉利这些牌子立马顶了上去。 你现在去莫斯科街头看看,满眼都是咱们的车,吉利、哈弗随处可见,连国内卖得挺贵的理想、极氪这些新能源车,都成了当地的新风景。 为啥中国车能这么快站稳脚跟?说白了就是实力够硬。这些车外观内饰不比合资车差,配置还更丰富,价格却便宜不少。 俄罗斯老百姓又不傻,没了西方车可选,中国车自然成了最佳替代,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到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直接超过了55%,2025年8月更是冲到了60%,前八个月卖了快50万辆,比同期出口总量还多,这说明中国车不只是运过去卖,是真在当地扎下根了。 2024年更夸张,哈弗一年卖了近20万辆,奇瑞、吉利、长安都超过10万辆,连坦克都冲进了销量前十。 可别以为这只是中国车卖得好,背后其实是普京下的一盘大棋,俄罗斯一开始引进中国车是没办法,毕竟本土产能跟不上,但普京心里门儿清,不能一直靠进口。 所以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俄罗斯陆续出台政策,先是大幅提高进口汽车的报废税,到2025年初,这笔税比2023年翻了一倍多,折合人民币得6万,最后全加在车价上,中国车涨了10%到15%。 后来又堵死了“平行出口”的漏洞,之前有人把车运到哈萨克斯坦再转卖俄罗斯避税,现在必须补缴关税,这条道直接废了。 很多人看不懂,觉得俄罗斯这是跟中国过不去,其实这正是普京的高明之处。他就是要逼着中国车企从“卖车”变成“建厂”,推动本地化生产。 你看长城早就有准备,在图拉州的工厂一直在扩大产能,计划把零部件本地化率提到65%以上,奇瑞也在跟当地工厂合作搞散件组装。 这么一来,中国车企能避税降成本,俄罗斯还能赚税收、造就业,本土的汽车供应链也慢慢建起来了,这不比单纯买进口车划算? 而且普京这招还保护了本土产业,之前中国车进来,对拉达、卡玛兹这些本土品牌冲击太大,卡玛兹2023年销量跌了42%,还裁了15%的人,天天请愿要禁进口车。 现在通过政策调整,拉达也缓过来了,2024年卖了43万多辆,还是销量第一,市场份额27.8%。虽然还是靠中国和其他国家的零件,但至少产能稳住了,比当初造“三无车”强多了。 更关键的是,普京借着这个机会,彻底摆脱了对西方汽车产业的依赖。 以前西方车企说撤就撤,俄罗斯一点办法没有,现在中国车企扎下根,西方想回来可就难了。 现代、起亚当年卖工厂的时候留了回购条款,最近还在注册新商标,明显想回来,但市场早不是以前的样子了,中国车企建了销售网、服务网,还搞本地化生产,西方回来也没优势了。 现在再看,普京是真的笑到了最后,西方车企撤出后,不仅没搞垮俄罗斯车市,反而让俄罗斯有了新的供应链,本土产业也在恢复,还通过税收增加了财政收入,要知道前线花钱的地方多,这笔收入太重要了。 中国车企也没吃亏,在俄罗斯站稳脚跟后,又去开拓阿联酋、墨西哥这些市场,实现了多元化出口。 这整个过程哪有什么“灭中国”的力量,反倒是西方自己作死,把市场拱手让人。 普京抓住机会,既解决了老百姓用车的问题,又壮大了本土工业,还加深了和中国的合作,这步棋走得太漂亮了。 现在俄罗斯车市格局彻底变了,西方说了不算,中国车企有分量,本土品牌在复苏,最大的赢家无疑是普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