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衰落始于大量印度人的引入,有人预测,用不了十年,印度裔将成为新加坡的主要

如梦菲记 2025-11-10 11:43:11

新加坡的衰落始于大量印度人的引入,有人预测,用不了十年,印度裔将成为新加坡的主要群体,而华人或将成为少数,这都怪新加坡领导人的目光短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新加坡这座曾经被誉为亚洲奇迹的城市国家,如今正面临一场悄无声息的人口危机,这个只有巴掌大的地方,为了实现全球金融科技中心的野心,向印度敞开了大门,却没想到这个决定可能让整个国家的根基发生动摇。   问题的根源其实很简单,新加坡总共不到600万人口,真正的本地居民只有390万左右,想要在金融科技领域跟纽约、伦敦竞争,人手明显不够。   政府一看印度那边有大把懂英语又有技术的工程师,就觉得找到了救命稻草,2005年那份人才引进协议一签,闸门就彻底打开了。   最初几年确实尝到了甜头,银行系统升级了,科技公司扩张了,GDP数字也好看了,可是领导层忽略了一个致命问题,人口结构这东西一旦改变,想要扭转回来难如登天。   印度裔的比例从不到2%一路飙升到现在的9%多,这个速度快得吓人,更关键的是,他们的生育率比本地华人高,按照这个趋势算下去,十年之内印度裔超过华人真不是天方夜谭。   这些新来的印度人才可不是默默无闻地干活,他们很快就在金融和科技领域站稳了脚跟,而且特别擅长抱团,先来的帮后来的找工作,搭人脉,建圈子,慢慢就形成了一个相互扶持的网络。   现在走进某些科技公司,你会发现管理层清一色都是印度面孔,连办公室里的交流语言都变成了带口音的英语,本地华人员工突然发现,自己反而成了需要适应的那一方。   更麻烦的是政治层面的变化,去年印度裔的尚达曼当选总统,拿到了超过七成的选票,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印度裔群体在新加坡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必然结果。   他们投票热情高,参政意识强,在政策制定上的话语权越来越大,等到人口比例真的反转过来,谁还能保证现有的社会规则不会被改写?   社会治安问题也在给人敲警钟,2013年小印度那场骚乱至今让人心有余悸,一个醉酒工人被车撞死,居然能引发400人的暴动,16辆警车被掀翻,还烧了救护车。   这种事情在以秩序著称的新加坡简直不可想象,抓了二十多个闹事的,大部分都是印度裔,还遣返了五十多个参与者,可是事后政府并没有认真反思移民政策,反而继续放宽门槛。   现在本地华人的处境越来越尴尬,年轻人找工作发现好岗位都被印度裔占了,转行还得降薪,老年人不得不延迟退休,65岁以上还在工作的比例超过三成。   整个劳动力市场对外籍员工的依赖度高达40%,这个数字简直触目惊心,更让人担忧的是文化传承,越来越多的年轻华人只会说英语,跟自己的传统文化越来越疏远。   政府后知后觉地想要补救,搞了什么公平考量框架,要求企业优先雇佣本地人,提高最低工资,收紧签证审批。   可是这些措施来得太晚了,那些已经在新加坡扎根的印度裔有上万人,他们在各行各业都站稳了脚跟,形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想把他们挤出去?基本不可能。   最讽刺的是,新加坡一直标榜自己是多元文化社会,可是这种多元是建立在族群平衡的基础上的,当某个群体从少数变成多数,当权力和资源的分配发生倾斜,所谓的多元就变成了空谈。   本地华人会发现,自己从主人翁变成了需要被照顾的少数族裔,这种身份认同的落差会带来什么后果,谁也说不准。   这场人口变革的根源在于决策者的短视,他们只看到了金融科技能带来多少GDP增长,能创造多少就业岗位,却没有考虑人口结构改变会带来的长远影响。   经济数字再漂亮,如果社会认同出现了裂痕,文化传统被边缘化,这样的繁荣能持续多久?   十年之后回头看,可能所有人都会明白一个道理: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是人口结构和文化认同,这些东西一旦动摇,再光鲜的经济成就也撑不起衰落的大势。   新加坡为了一时的经济利益押上了整个国家的未来,这笔账到底划不划算,时间会给出答案。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