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科技大学前校长吴建国提出具体统一路径:两岸统一后统称“中国”,台湾称为“

如梦菲记 2025-11-10 11:43:11

高雄科技大学前校长吴建国提出具体统一路径:两岸统一后统称 “中国”,台湾称为 “中国台湾地区”,大陆称为 “中国大陆地区”,内部治理则保持不变,依照各自现有法律 “依法分治两地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高雄科技大学前校长吴建国在两岸关系研讨会上提出统一后大家都叫中国,台湾就是中国台湾地区,大陆就是中国大陆地区,各自保持现有法律不变,分开治理。   这话一出来,网上就吵翻了天,有人觉得这是找到了和平路径,也有人说这根本就是在回避核心问题。   吴建国这人其实不是第一次谈两岸话题了,他以前就经常带学生去大陆交流,对两边情况都挺了解,这次他站出来说这个方案,估计是看到了两岸关系这些年越绷越紧,想找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台阶下。   他的逻辑很简单,既然台湾那边民调显示大多数人想维持现状,那就在现状基础上完成统一,别搞太大动作,慢慢来。   从表面看,这方案听起来挺人性化,台湾地区继续用自己的法律体系,大陆这边也不变,经济上该怎么合作还怎么合作。   现在两岸每年贸易额都好几千亿美元,台商在大陆开厂,大陆游客去台湾消费,这些都不会因为统一就停摆。   吴建国可能觉得,只要经济利益绑得够紧,政治上的分歧慢慢就能磨平,他还特别强调,这套路子符合邓小平说过的“统一不存在谁吃掉谁”,算是给方案找了个理论依据。   真要细琢磨,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吴建国说的“依法分治”听着轻巧,实际操作起来麻烦一大堆,就拿最基本的货币来说,大陆用人民币,台湾地区用新台币,统一后怎么换算?汇率谁定?   再说司法问题,要是一个台湾人在大陆打官司,判决结果跟台湾法律冲突了,到底听谁的?   这些具体问题吴建国都没给出答案,只说可以渐进式融合,先经济后政治,这种模糊处理在学术讨论里倒是没问题,真要落地执行可就难了。   更关键的是主权问题,两岸统一的核心就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这是大陆一直坚持的底线。   吴建国说的“分治两地区”如果没把主权主体说清楚,没明确遇到重大分歧时谁说了算,那跟现在的分离状态有什么本质区别?   国际上那些不希望两岸统一的势力,没准还会拿这个“分治”做文章,说两岸实际上还是分裂的,到时候反而给统一添堵。   吴建国提这个方案的出发点,其实是看到了台湾地区内部的真实想法,他在文章里直接说了,台湾人不接受“一国两制”,觉得那样政治上就矮了一截。   民调数据也确实显示,大部分台湾民众对“中国人”身份认同度很低,这是76年分离造成的客观现实。   他想通过“一国两地区”这个说法,给台湾民众吃颗定心丸,告诉他们统一不会改变现有生活方式,这种想法倒是挺实际,毕竟统一不能只靠武力威慑,还得让对岸的人觉得统一对自己有好处。   只是现在两岸的氛围实在不太好,美国那边隔三差五派人去台湾,大陆这边军演一场接一场,双方都在较劲。   台湾地区内部,民进党当局还在搞“去中国化”,教科书改来改去,年轻人从小就没接触过完整的国家认同教育。   在这种背景下,吴建国一个退休校长提的方案,能掀起多大浪花实在不好说,他自己可能也清楚,这更像是学术界的一种探讨,距离真正实施还差得远。   从另一个角度看,吴建国的提议至少说明一件事,就是台湾地区内部不是铁板一块,虽然民调显示反对立即统一的人占多数,但也有人私下承认,如果条件合适,路径温和,也不是完全不能谈。   这说明两岸之间还是有对话空间的,关键看怎么找到那个平衡点,大陆这边提出的“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用得挺好,但台湾地区的情况又不太一样,需要更有针对性的方案。   说到底,吴建国这个“一国两地区”的想法,有点像在现有框架外找出路,但又没完全跳出“一国两制”的圈子,他想避开敏感词,用更中性的表述让两边都觉得没吃亏。   这种技术性处理在谈判桌上或许有用,但统一这么大的事,光靠玩文字游戏肯定不够,最终还是要看双方能不能在核心利益上找到共识,让两岸老百姓都觉得统一比分离更有盼头。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