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开启超级工程!引大济岷工程启动,每年6000亿立方米的水将不再任其白白流了

洞察观史 2025-11-10 11:44:17

中国将开启超级工程!引大济岷工程启动,每年6000亿立方米的水将不再任其白白流了。 四川的水资源从来都是 “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大渡河每年几百亿立方米水哗哗往长江流,成都、德阳这些城市却年年喊缺水,夏天停水、庄稼渴死的事儿不算新鲜。 现在终于要动真格了,引大济岷这个筹备了三十年的超级工程,就是要把这些 “闲水” 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咱先说说这工程到底是怎么回事。 这想法从上世纪 90 年代就有了,折腾了二三十年,直到 2020 年才拿出正经的规划报告,2021 年才算真正踩了油门,连成渝双城经济圈规划里都给它留了位置。 工程的路子很明确,从大渡河泸定电站库区抽水,修一条 304 公里的 “水高速”,其中 214 公里都是隧洞,比从北京到天津来回两趟还长。 这些水会分成南北两条线,一路送到成都、眉山,一路去绵阳、遂宁,总共覆盖 7 个市 40 个县,3500 万人能直接用上,1400 万亩庄稼也能喝上 “稳定水”。 这儿就得提一句工程的难度,简直是在 “群山里穿针引线”。 泸定到成都沿途全是高山峡谷,隧洞要穿过好几个断裂带,施工时既要防塌方,又不能破坏沿线的生态。 我认识个搞水利施工的工程师,他说这种长距离隧洞掘进,误差得控制在厘米级,“比在豆腐里开隧道还小心”。 有意思的是,工程还藏着 “副业”,引水线路上利用水位差建了 3 座电站,一年能发 34 亿度电,差不多够 100 万户家庭用一年,等于 “一举两得”。 这么大的工程,矛盾和挑战肯定少不了。 2022 年 3 月四川省政府专门发了 “停建通告”,禁止在工程征地范围内盖新房、迁户口,就是为了移民安置做准备。 移民可是个大难题,沿线涉及不少村镇,怎么让大家愿意搬、搬得好,是工程推进的关键。 生态保护也得跟上,大渡河是很多鱼类的产卵地,取水会不会影响鱼群?官方早考虑到了,专门规划了生态流量下泄,保证河里的水不会太少。 还有钱的问题,总投资 680 亿元,不是个小数目,2022 年 4 月省发改委还专门研究过投融资创新,说不定以后会引入社会资本参与。 我去年去成都出差,当地朋友吐槽说 “夏天洗个澡都得掐着点”,因为老停水。 他说老家眉山的亲戚种柑橘,早年因为缺水,收成时好时坏,后来勉强用上井水,成本高得吓人。 引大济岷建成后,这些问题都能解决,柑橘园能改成滴灌,产量稳了,农民收入也能涨。 你们老家有没有过缺水的烦恼?是不是也盼着这样的工程? 这工程绝不止是 “调水” 那么简单。 它被纳入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供水稳定了,就能吸引更多制造业企业落户,比如用水量大的电子厂、食品厂,不用再担心 “水不够不敢扩产”。 那 3 座电站发的电,还能并入电网,缓解四川枯水期的供电压力,2021 年四川缺电的事儿很多人还记得,这等于给能源安全加了层保障。 有些人可能觉得 “调水工程到处都是”,但引大济岷的巧思在于 “精打细算”。 只引大渡河 10% 的水,既不浪费也不影响原流域,还顺便发电创收,这种 “一水多用” 的思路,体现的是基建的智慧。 从 90 年代提出想法到现在稳步推进,三十年磨一剑,靠的就是这种 “不急于求成、先谋后动” 的稳重。 咱普通人看超级工程,往往只注意到宏伟的规模,却容易忽略背后的民生温度。 移民安置的细致考量,生态保护的提前布局,甚至发电收益反哺工程运营的设计,每一步都透着 “以人为本” 的心思。 这些看不见的细节,才是超级工程真正的 “硬核” 之处。 想想看,等 2030 年工程建成,大渡河畔的清水会顺着隧洞流进千家万户,滋润万亩良田,还能点亮城市的灯火。 这不是简单的 “不让水白流”,是把自然的馈赠用最智慧的方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基建的意义,从来都是让生活更美好。 信息来源: 中国水利——2025-11-01 两线穿南北 水网润中国 川观新闻——2025-11-07引大济岷工程建设启动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洞察观史

洞察观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