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咳血三月不愈,黄元御一副药转危为安,说中医不行是找抽!
1750年深秋,乾隆皇帝咳血三月不愈。
御医连换二十张方子,皆不见效。龙颜震怒,药罐被掷碎于地:“三日无功,全体流放宁古塔!”
他来自山东昌邑,名叫黄元御,字坤载。入殿不跪,只拾起药渣一闻,便勃然怒斥:“朱丹溪误人!寒药治寒病,谁敢如此妄为?”
御医们面红耳赤,无人敢言。乾隆掩胸咳嗽,血痕染上龙袍,指其怒喝:“狂徒!若不能愈朕疾,立斩不赦!”
黄元御掷药渣于地,神色冷峻。
“陛下之疾非不治,实为庸医所误。深秋寒盛,脉象沉迟,此为寒邪犯肺。反用黄连、黄芩等寒药,无异雪上加霜!”
太监欲斥,乾隆摆手止住。
喘息道:“若真有术,朕恕你无罪。所需何药,但说无妨。”
黄元御虽目不能视,却口述成方。
“干姜三钱,细辛二钱,五味子五钱,炮附子一钱。附子必炮透,先武火后文火,慢熬一个时辰,分三次温服。”
御医首领观方色变。
“陛下!附子剧毒,此方性热,咳血属热证,岂非火上浇油?”
黄元御冷笑。
“尔等拘泥成规!陛下咳血,是寒邪郁肺,肺络受损,非实热之症。吾方温肺化饮,通络止血,对症下药,三日必效。”
乾隆凝视其人,决然下令。
“依他所言!若有差池,尔等同赴宁古塔!”
黄元御亲嘱煎药细节。
“必用砂锅,忌触铁器;水量一次加足,不可中途添水;药成先令人试服,无误方可进献。”
首剂服下,当夜咳血即止。
次日清晨,乾隆精神渐振,已能坐起进食。御医们相顾失色,再不敢疑。
三日后,咳血全消,呼吸清朗。
乾隆大悦,赐座赐茶:“先生真国手也!有何所求,朕无不允。”
黄元御拱手。
“草民不慕荣华,唯愿太医精研辨证,勿泥古方,免误苍生。目盲不便留宫,乞归故里,济世救人。”
乾隆感其志,厚赏并赐金匾。
虽不强留,但约定其每半年入京一次,传道授业。黄元御应允:“但为黎民,义不容辞。”
众御医心服口服,纷纷请教。
黄元御倾囊相授:“医道之要,贵在辨证精准,用药灵动。古籍可参不可泥,必因人制宜,方能药到病除。”
辞别后,黄元御携赏归乡。
他以赏金设药铺、立义诊,免费施药于贫民。虽双目失明,却凭触觉与经验,屡起沉疴,被乡人敬称为“瞎眼神医”。
乾隆体健后,屡遣使慰问。
君臣遥相敬重,缔结一段医苑奇缘。
黄元御一生悬壶,著书立说。
其《四圣心源》《长沙药解》等成为中医要典,辨证思想泽被后世。
世人感叹:若非黄元御临危受命,胆识兼备,不仅帝王之疾难愈,众医恐遭流放,中医一脉,亦将失此巨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