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圈有個少見的現象:代工厰不只是替別人拧螺絲,而是幫別人做品牌。
在歐美,日本,代工通常是小批量、高端車,比如奧地利 Magna 給 BMW、Jaguar 造敞篷車;日本富士重工幫 Toyota 做小型車。但品牌還是品牌,Logo不會變。
而在中國,玩法就高級了很多:
資質由傳統車企提供,智能座艙由科技公司提供,工廠由雙方共用,最後掛一個牌子就能叫一個“新品牌”。
華為有「五界」:問界、享界、智界、尊界、尚界,分別由不同的代工廠生產;小米也造車,但實際生產要靠北汽體系。嚴格地説,這不是OEM,這更像「品牌拼裝系統」。
這模式的好處是:速度快、資本愛、市場歡迎。
壞處也很明顯:品牌邊界模糊、技術歸屬不清,車企變供應鏈,科技公司變門面,誰對品質負責反而變得模糊。
有人說,這是中國汽車工業靈活聰明;
也有人說,這是急功近利,logo層出不窮,但未必造得出真正的品牌。
大叔想説:造車門檻低了,車的質量會更好嗎?截至當下,本大叔尚未購買電車,無論誰造的。
社會觀察經濟觀察安大叔碎碎念
(圖片源於網路,如涉侵權請通知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