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源流系列之白沙先生陈献章 明代学风渐趋刻板,当众多读书人埋头于经义注疏时,在

上善若茶说 2025-11-10 13:40:03

心学源流系列之白沙先生陈献章 明代学风渐趋刻板,当众多读书人埋头于经义注疏时,在岭南江门白沙村,有一位曾六次科举落第的儒者,以“静坐”为钥匙,开启了一场悄然无声的思想变革。他,便是被后世尊称为“白沙先生”的陈献章。 陈献章(1428 - 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白沙里人。早年他师从江西崇仁理学大家吴与弼,得以听闻伊洛之学。然而他做学问“不蹈旧辙,不循常规”,经历了“舍弃繁杂,追求简约”的转变,最终回到岭南,开创了江门学派。 其学说上承陆九渊,下启王阳明,被黄宗羲赞誉为“独树一帜,超凡脱俗”。 从困学到自得 白沙之学,历经三次转变: 初入朱子门径:早年他严格遵循朱子读书穷理之法,“日夜苦读不停”,却深深感到“我的内心与这道理难以契合”。 转向静坐体认:回到白沙后,“建造春阳台,在其中静坐,数年都不出门”,最终“看见我内心的本体隐隐呈现”。 成就自得之学:领悟到“做学问贵在自我有所得”的宗旨,形成了“以静为门径,以自然为归宿”的独特体系。 这一转变,实际上是明代学术从理学向心学转折的关键标志。 理学困局中的心灵突围 明初的理学,在成为官方正统学问后,逐渐变成束缚心灵的枷锁。当时的读书人,“在书本上钻研,在名物上考究,在形迹上比拟”,知识越多,内心越支离破碎。陈献章的突破,为被困在文字迷宫中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内心的侧门。 独特的修养路径 陈献章教导人们“在静坐中涵养出端倪”,这种方法看似简单,实则蕴含深意: 静坐并非目的,涵养才是关键:静坐不是枯守虚空寂静,而是借此澄清内心源头,让本心自然显现。 端倪如种子,自有生长力:一旦认识到这内心的真面目,它自然会发挥作用、流行开来,无需刻意安排。 他描述这种境界:“看见我这内心的本体隐隐呈现,常常好像有什么东西。”这种“好像有东西”的体验,正是良知本体初现的景象,虽然还未达到阳明“全体透彻”的境界,但已经指明了方向。 与中庸“率性”的呼应 陈献章倡导“自得之学”,认为学问如果不是自己亲身领悟出来的,终究是门外汉的闲谈。这与《中庸》“率性之谓道”高度契合: 自得即率性:顺着本心的自然流露做学问,而不是依赖他人的学说。 怀疑为起点:他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因为有怀疑才能有所领悟,这正是率性的开端。 他写诗道:“千卷万卷书,全功归在我。吾心内自得,糟粕安用那!”将读书求学最终归结为内心的印证,完成了从知识到生命的转变。 陈献章的静坐法,融会了三家智慧 他巧妙地将佛老的静养功夫,转化为儒者“养成仁义礼智之体”的方法,为后来阳明心学的功夫论提供了重要参考。 陈献章上承陆九渊“先确立根本”的见解,重振心学脉络。复兴了近乎中断的宋代心学传统,开启了明代心学复兴的先声。下启王阳明“致良知”的全面运用,他的弟子湛若水更是与阳明互为师友。开创了岭南心学传统,使“江门学派”成为明代学术的重要一支。 陈献章的白沙心学,如同岭南早春的第一声鸟鸣,唤醒了沉睡的心学传统。这位从科举失意中走出的儒者,以最质朴的“静坐”方法,为被困在文字义理中的学者,指明了一条反躬自省、内心自得的道路。这条路,从静中起步,却通向社会人生的生动运用。 静极忽见天心现,春到梅梢已十分。

0 阅读:1
上善若茶说

上善若茶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