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连续两次爆发耀斑,这事儿整得挺突然。北京时间11月5日晚上七点多和6日清晨六点左右,太阳接连甩出两波大耀斑,强度飙到M7.4和M8.6级,还带着明显的日冕物质抛射。这两天可能得迎来一波地磁活动小高潮。北方好些地方说不定能撞见极光,像漠河、新疆、内蒙古那些地儿,搞不好还能瞅见红绿掺和的复合色极光。地磁暴主要折腾的是航空器和卫星轨道,不过现在基本能提前测出来也控得住,对大伙儿日常过日子和身体健康没啥实际影响,用不着特意防着。 那天我正蹲在书房书桌边扒拉外卖,键盘上全是指纹。手机屏幕刺得眼睛发酸,突然弹出来这条消息。你说太阳这老大哥咋突然这么活跃?其实从2025年夏天开始,太阳就进入新一轮活跃期了。国际空间天气机构去年七月发布过报告,提到这轮周期里耀斑爆发频率比往年高了近三成。最近这波操作可能跟太阳表面几个大黑子区较劲有关,那边磁场的扭动幅度比预想的更猛。 地磁暴说白了就是太阳甩出来的带电粒子撞上地球磁场,整出来的全球性干扰。这些粒子以每秒上千公里的速度往地球冲,碰上大气层里的氮氧原子就激发出极光。漠河那边要是运气好,能看到绿光里夹着淡红色,像天上有人抖搂绸缎被子。不过极光强度得看CME的抛射角度和速度,今年观测技术升级后,预报准确率能提到八成左右。 卫星和飞机确实得留神。去年欧洲空间局有两颗低轨卫星因为地磁暴临时调整了轨道高度。国内北斗系统倒是稳得很,地面控制中心早就练熟了应对流程。航空管制部门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建议航班避开极区航线,毕竟高空辐射量可能短时间翻倍。不过现在客机防护做得扎实,乘客坐里头基本感觉不到变化。 说到对人体的影响,真没传的那么邪乎。地磁暴和健康问题之间从没找到过靠谱的科学证据。有些人非说那几天睡不踏实或头晕,其实更像是心理作用。医院急诊数据统计过,地磁暴期间就诊人数压根没异常波动。倒是信鸽比赛通常会被叫停,毕竟鸟儿们靠地磁场认路,磁场乱套容易让它们懵圈。 太阳活动增强反而推动了不少技术进步。国内去年在黑龙江建了新的空间环境观测站,专门逮太阳耀斑爆发初期的信号。这些数据对提前预警特有帮助。西北某个研究所还在试验用AI模型预测CME到达时间,据说能把误差缩到半小时内。不过模型参数调起来挺费劲,有回我查完数据转头就忘了最新参数是哪个版本。 空间天气预报现在越来越受重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每个月都发布太阳活动简报,国内相关部门也天天更新监测图。普通手机天气APP从今年开始也内置了地磁指数显示,虽然藏在二级菜单里。真要遇到强地磁暴,电力公司会悄悄调整电网负荷,防止像1989年加拿大魁北克那样的大停电重演。 这次连续耀斑让天文爱好者特别来劲。网上有人晒出用家用望远镜拍到的日面爆发视频,虽然画质糊得像隔了层毛玻璃。新疆有个观测团队在喀纳斯湖边上蹲了整夜,居然录到极光里夹着罕见的紫色条纹。专家说这可能是因为三百公里高空处的氮分子被激发得很彻底,不过具体成因还在扯皮。 未来几年太阳估计会更闹腾。日本国立天文台推测2026年可能迎来本轮周期峰值,强耀斑出现概率会比现在再翻倍。到时候低纬地区像北京河北说不定也能偶尔看见极光。不过得提醒大伙儿,看极光得找光污染少的地儿,城里就算有也被霓虹灯盖住了。 空间站里的航天员倒是很淡定。他们舱壁本来就防辐射,遇到地磁暴顶多把实验仪器检查一遍。有位宇航员在直播里说过,从太空看极光就像“地球在呼吸”,绿幽幽的光带顺着磁力线扭动,比烟花秀还带劲。 说到底地磁暴就是自然界整的动静。人类既不用慌也不用防,该吃吃该睡睡。倒是这现象提醒我们,太阳和地球本来就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你说要是哪天太阳彻底熄火了,咱们这颗蓝球得冻成啥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