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替中国向台湾“开炮”的国家出现了,不是“巴铁”,也不是俄罗斯,而是这个被美国制裁了60年的小国。 古巴这个国家,面积不过11万平方公里,却在20世纪中叶搅动了全球格局。1960年9月28日,它成为拉丁美洲第一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那时,古巴革命刚刚结束,国内百废待兴,美国已开始施压。古巴选择北京,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基于对主权独立的深刻认识。从那天起,古巴就明确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不可分割。这种立场,在国际上显得格外醒目,尤其在拉美地区,当时多数国家还摇摆不定。古巴的决定,源于自身经历:它明白外部干涉的滋味有多苦。建交后,古巴在经济上虽面临孤立,但外交上收获了可靠伙伴。 中古关系由此起步,涵盖贸易、技术援助等领域。古巴出口糖和烟草,中国则提供工业设备。这种互惠,不是空谈,而是实打实的支撑,帮助古巴顶住了初期压力。进入70年代,古巴继续发声。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号决议,古巴投下赞成票,支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全中国。这次投票,标志着国际共识的形成,古巴的角色虽小,却关键。它不是跟风,而是基于原则:主权不容侵犯。这样的历史脉络,让古巴在台湾问题上,从未含糊。无论国际风云变幻,古巴的外交文件和领导人讲话,都反复强调一个中国原则。 美国对古巴的封锁,从1962年2月启动,至今已逾60年。这项政策涵盖贸易、金融、旅行等领域,累计造成古巴经济损失超过1300亿美元。仅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损失就达48.7亿美元,相当于古巴全年出口额的几分之一。2023年3月至2024年2月,损失约50亿美元,2024年3月至2025年2月则升至75亿美元。这些数字,不是抽象概念,而是燃料短缺、药品紧缺的现实。古巴作为发展中国家,依赖进口基本物资,封锁让医院设备更新滞后,疫情期间连呼吸机原材料都买不到。旅游业本是古巴外汇支柱,占GDP比重超过10%,每年吸引数百万访客。但封锁间接影响了航空和酒店投资,古巴的机场和基础设施老化严重。即便如此,古巴从未屈服。它通过与中俄等国的合作,寻求突围,比如扩大糖出口和医疗技术交流。联合国大会从1992年起,每年审议古巴提案,要求结束封锁。2023年,投票结果为187票赞成、2票反对,古巴的坚持赢得全球同情。这份韧性,也体现在外交选择上。古巴知道,经济压力越大,越需坚守底线。 2023年,古巴的边境政策开始显露锋芒。从年中起,持台湾护照的旅客陆续遭遇拒入。古巴移民官员明确告知,不承认此类证件,只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这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原则落地的体现。古巴外交部虽未大张旗鼓宣传,但实际执行中,检查程序加严。旅客需提供额外证明,旅游卡虽有效,但护照类型成关键。这样的调整,源于全球形势变化。2022年佩洛西访台后,中古沟通更频繁,古巴重申支持北京。2023年8月,古巴外长访华期间,再次确认一个中国原则。华人社群在哈瓦那也组织活动,反对分裂行为。这种上下一致,源于教育和宣传,古巴学校教材中就强调主权完整。拒入事件增多后,古巴未公开回应个案,但立场未变。它明白,旅游收入重要,却不及外交信誉。全球182国承认一个中国,古巴的举动强化了这一阵营。相比一些国家嘴上支持、行动暧昧,古巴的干脆,让人眼前一亮。这份坚定,也折射出古巴的战略考量:在美封锁下,它需可靠盟友,中国就是其中之一。 2023年12月23日,一起具体事件推上风口浪尖。一位定居加拿大的台湾籍男子颜某,携妻子和三个孩子,持台湾护照和旅游卡飞抵哈瓦那机场。他们计划9天行程,本想游览老城和海滩。落地后,海关直接拦下,全家被扣留10小时,最终遣返回加拿大。官员直言,古巴奉行一个中国原则,不认台湾证件。颜某出示加拿大永久居民卡,并提及朋友此前顺利入境,但无效。事件曝光后,台湾媒体跟进报道,外交部门介入调查。台湾当局称,按古巴规定,持有效台湾护照加旅游卡可入,但鉴于个案,建议民众暂缓前往。2024年2月,类似拒入再现,一位旅居墨西哥的台湾人遭同样待遇。古巴官方未更新网站,但执行已变。这波操作,不是针对个人,而是政策信号。全球旅游业复苏,古巴本可借机增收,却优先原则。这样的选择,凸显古巴的骨气。它顶着经济压力,不惜损失潜在客源。事件后,中古关系更紧密,2024年1月,古巴外长罗德里格斯发帖,重申反对美西方与台湾军事互动。华人社区集会声援,标语高举“一个中国”。 古巴的坚定,源于对历史的敬畏和现实的清醒。60年封锁中,它从糖业危机到疫情挑战,一路走来,学会了自立。外交上,古巴不搞投机,只求对等。2025年10月,联合国又审议封锁决议,古巴提案获压倒性支持。这次,古巴强调,封锁是经济战,损害全球发展。它的声音,代表许多小国心声。未来,类似事件或增多,但古巴不会退缩。这份韧性,正是其立国之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