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最大的压力,给到京东身上 京东现有员工超90万人,截至2025年11月,港股总市值约450亿美元。巨头市值对比鲜明:腾讯约7600亿美元,阿里约4000亿美元,字节跳动估值超4000亿美元,拼多多约1930亿美元。 90万人的重量与市值的轻量,京东这艘拥有庞大员工队伍的巨轮,正航行在资本市场的风浪中。刘强东在今年6月透露,到第二季度末,京东的全职员工数量预计将达到约90万人。这个数字背后,是京东在拓展新业务(如外卖)时,对大量全职骑手的需求。相比之下,根据2025年11月7日的港股数据,京东的市值约为3952.56亿港元(约合504亿美元)。庞大的员工数量体现了京东的社会责任和实体经济的厚重,但也带来了市场对其运营效率和利润空间的审视。 巨头竞技场上的身位,资本市场给予了不同企业迥异的估值。腾讯在2025年9月凭借AI能力的全面开放和业绩增长,市值重回6万亿港元(约合7650亿美元)大关。阿里巴巴在发布强劲财报后,港股总市值也于2025年9月重回3万亿港元(约合3820亿美元)。未上市的字节跳动,估值也已冲上3300亿美元。即便是聚焦电商的拼多多,其市值在2025年11月7日也达到了约1456.8亿美元。京东的市值规模与这些巨头相比,确实存在差距。 市场为何给出不同定价?核心在于增长故事与想象空间。资本市场看重当下的盈利,更痴迷于未来的增长潜力。 · 腾讯和字节跳动:在AI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腾讯的AI应用(如腾讯元宝)用户量和提问量激增,并已赋能广告、游戏等核心业务,带来双位数增长。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月活用户表现突出,其全栈AI技术投入为未来增长提供了引擎。AI成为了它们强劲的"第二增长曲线",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 阿里巴巴与拼多多:阿里的市值回升得益于其财报超预期。拼多多则凭借其成功的跨境电商平台 "Temu" 在全球市场开疆拓土,讲述了新的增长故事。 反观京东,其庞大的员工数量(尤其是超50万的一线员工)虽然构筑了坚实的物流护城河,但也意味着更高的人力成本和运营压力。市场可能在担忧,这种"重资产"模式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中,其盈利能力和增长速度能否跑赢那些更"轻"、更专注于技术突破或全球化扩张的对手。 京东并非没有行动。今年,京东为应届生提供了大量岗位,并提升了核心岗位的薪资,这显示了其对人才和未来业务的投入。但如何向资本市场更清晰地展示其未来的增长路径,特别是如何在保持实体经济优势的同时,在技术赋能和全球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是京东需要应对的课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