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1月6日发文评论道:“美国联合盟友解决被中国卡脖子问题,只是需要时间,而不是能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美国和它的盟友联合起来,试图通过技术封锁、产业链割裂等手段,压制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这种“卡脖子”的现象,特别体现在两个方面:高端芯片和稀土资源。 芯片是现代社会几乎所有高科技产品的核心,涵盖了从手机、计算机到汽车、航空航天等几乎所有领域。 美国通过限制对中国的芯片技术出口,特别是关键设备和软件的禁售,试图将中国限制在全球科技产业链的外围。光刻机、半导体制造设备以及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软件等技术,都被美国牢牢掌控。 虽然中国通过中芯国际等企业努力赶超,但与全球最先进的工艺水平仍有不小的差距。 还有,稀土资源也是中美之间的“卡脖子”问题之一。 稀土是现代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材料,尤其在制造高端芯片、光纤通信、汽车电池等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生产国,曾因限制稀土出口,给美国及其盟友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然而,随着美国在全球寻找替代矿源并加大稀土回收技术的研发,稀土这一“王牌”的效力逐渐递减。因此,中国如果无法有效保证稀土资源的供应,将可能面临产业链断裂的风险。 尽管面临重重压力,中国并没有因此放弃。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已经在一些领域取得了不小的突破,尤其是在高端制造业、航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领域,逐步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芯片领域虽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中国已经开始逐步解决关键技术难题。 以中芯国际为例,虽然目前在7纳米工艺上面临良品率不高的问题,但随着技术研发的不断推进,预计未来几年中国能够突破更多技术瓶颈,实现高端芯片的自主生产。 而且,华为等企业也在加紧自研EDA软件和芯片设计,不断缩小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中国的目标不仅仅是“追赶”,而是要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积累,最终实现超越。 除了芯片,中国还在其他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例如,中国的空间站建设已经取得成功,成为全球少数几个能独立运营空间站的国家之一;盾构机、精密机床等高端制造设备的突破,也表明中国在技术上正逐步走向自给自足。这些成就虽然不完全依赖高端芯片,但却能够为中国创造一个更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基础。 最重要的是,中国已经认识到,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关键,不仅仅是解决单一技术问题,而是要完善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过去,国内各大企业之间互相提防,信息不对称,甚至会出现一些“内耗”现象。 如今,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企业间的合作逐渐加深,技术壁垒和行业难题也在逐步解决。 尽管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想要彻底摆脱“卡脖子”困境,依然面临不少挑战。 高端芯片技术仍然是中国的软肋,尽管中国已经有了一些自主研发的芯片,但与国际顶尖水平,特别是像英特尔、台积电那样的先进企业相比,依然存在不小的差距。 光刻机技术、超高纯度硅片、光刻胶等关键材料,依然受制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技术壁垒。 就拿光刻机来说,荷兰的ASML公司在全球光刻机市场占据绝对领先地位,而中国想要打破这一技术封锁,恐怕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投入。 人才问题也是中国突破科技瓶颈的一大难题,美国凭借顶尖的大学、优厚的待遇和强大的科研环境,吸引了全球顶尖的芯片人才。 而中国虽然在努力培养本土人才,但受限于科研环境、资金投入以及留学人才的流失,国内的人才短缺问题依然严重。 而且,许多国内高校的科研成果无法及时转化为产业应用,导致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之间的脱节。 再者,产业链的协同合作依然是中国突破高端科技领域的瓶颈之一。尽管中国已经在芯片设计、制造等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例如,芯片设计公司和制造厂商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了生产效率低下和高端技术的生产难度大。这种产业链的“割裂”,使得中国的科技突破往往步伐缓慢。 美国及其盟友通过联合打压,试图通过时间换取空间,把中国逐步排除在全球科技体系之外。 美国目前并不急于完全封锁中国,而是通过加大对中国关键技术的出口管制,遏制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而中国如果无法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技术自主化,就可能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 与此同时,美国在技术创新上的投入也没有停歇。无论是量子计算、人工智能,还是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美国都在加大研发投入,试图保持在科技领域的绝对领先地位。 如果中国未能在短期内赶超,美国在这些技术领域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使得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地位变得更加艰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