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把这块SU7 Ultra最具争议的部件推上风口浪尖。从设计语言上看,这个“双风道碳纤维前舱盖”确实有着浓厚的性能车气质:视觉上战斗感十足,碳纤维纹理与通风孔设计让整车更贴近超级跑车的空气动力学逻辑。但问题在于——这套设计在民用量产车上,究竟有多少“真用处”?从空气动力学角度看,前舱导流孔确实能改善高速行驶时的气流走向,减少前舱压力堆积,略微提升前轴下压力。但这种提升更多出现在300km/h以上的极限工况中,而对于日常通勤或120km/h以内的使用场景,几乎无法察觉其带来的性能差异。换言之,它更多是“姿态性能”,而非“实质性能”。不过,小米的聪明之处在于把这件“看似多余”的部件做出了品牌辨识度。它让SU7 Ultra在新能源轿跑中形成独特记忆点,也符合年轻用户追求科技+性能感的审美心理。真正的意义,不在风洞,而在情绪价值。 这块挖孔机盖并非伪科技——它是小米汽车在性能与感性之间的一次精准营销实验:让工程浪漫化,让视觉性能化。至于“真速度”,或许留待下一次迭代再见分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