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市明终于败光了自己多年攒下的积蓄,2016年他一意孤行非要在寸土寸金的黄浦江开了18000平邹市明文体健身中心,以为靠着自己“奥运冠军”的名气就会吸引很多人来,现实却啪啪打脸...... 奥运冠军邹市明退役后跨界创业,本想借拳击金牌余热点亮健身梦,谁知黄浦江边那块金贵地皮成了吞金兽。开业时万人追捧,估值飙到6亿,可转眼间租金压顶、客流断崖,七年光景两亿积蓄灰飞烟灭。冠军光环真能换来生意经?他的教训藏着多少跨界者的隐痛? 邹市明出生在浙江宁波一个普通人家,从小就迷上拳击这项运动。进入体校后,他埋头苦练,日复一日地钻研技术。2004年雅典奥运会,他代表中国出战轻量级拳击赛,一路过关斩将,决赛中以精准出拳击败古巴对手,拿下首枚奥运金牌。那是我国拳击项目首金,举国欢庆,他也一夜成名。 四年过去,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作战,邹市明状态正佳。小组赛到决赛,他步步为营,技术分和KO结合,最终卫冕金牌。赛场上的每一次防守反击,都展现出中国运动员的韧劲。2012年伦敦奥运会,他继续发力,对阵劲敌时稳扎稳打,再度夺金,成为中国拳击史上首位三连冠得主。这些荣誉不光是个人荣耀,更是为国家体育事业添砖加瓦。 退役前,邹市明还多次摘得世界拳王金腰带。职业赛场上,他对阵国际高手,积累了丰富经验。多年奖金和赞助加起来,攒下约两亿元积蓄。这笔钱本是体育生涯的结晶,也让他对未来充满信心。2016年里约奥运会,他收获铜牌后正式挂拳套,转向新赛场。退役仪式简单,他选择低调转型,目标是推广拳击,推动全民健身。 转型初期,邹市明夫妇开始考察市场。2016年,他们锁定上海黄浦江畔作为健身中心选址。那片地寸土寸金,靠近世博园区,租金每月上百万。邹市明觉得奥运冠军名气够响,能拉动高端客源,忽略了身边人关于成本和定位的提醒。规划阶段,他就一门心思想把中心打造成拳击主题的综合体,占地一万八千平方米,涵盖训练区、私教室和休闲空间。 实际动工是两年后。2018年8月,邹市明文体健身中心正式开业。开业当天,媒体云集,粉丝排队会员。凭借他的IP,初期客流火爆,早晨白领来晨练,中午商务人士约私教,晚上亲子课满员。宣传上,海报贴满江边,线上预约爆棚。投资人闻风而动,甚至追到冉莹颖产房谈融资,一度把项目估值推到六个亿以上。这股热潮,让中心看起来前途无量。 可商场不是拳台,名气只能开门红,留不住回头客。黄浦江边位置虽显眼,租金却像无底洞,每个月吞掉大半收入。中心定位高端,课程价格不菲,普通上班族望而却步。会员卡卖得快,续费却跟不上。2019年,客流开始下滑,器械区空置率升到四成。团队内部讨论降价或调整,但邹市明坚持原有思路,觉得冠军效应会慢慢发酵。 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健身中心被迫闭馆。重开后,行业整体低迷,学员流失更严重。私教室闲置七成,收入勉强盖过运营成本。邹市明夫妇试着线上直播课,效果一般。债务像雪球越滚越大,银行贷款和供应商欠款堆积。投资热度褪去后,估值泡沫破裂,暴露商业模式短板。高租金、低复购率,加上市场竞争激烈,中心步履维艰。 七年运营,问题越积越多。2025年上半年,资金链彻底断裂。邹市明卖掉北京、上海房产,甚至海外资产,来填窟窿。六月,中心正式关门,公告贴出门前,宣告这个耗资两亿的梦碎了。两亿元积蓄全赔进去,还欠下贷款和朋友借款。这不是小数目,对一个退役运动员来说,等于体育生涯的全部回报化作乌有。 说到底,这次跨界踩了典型坑。邹市明事后复盘,自评只有三分,承认没做好市场调研,忽略了商业规则。体育精神宝贵,拳台上拼的是技术和意志,商场里拼的是运营和适应。冠军光环开头管用,后劲不足,没结合实际规划,导致高成本低回报。身边劝告没听进去,一意孤行酿苦果。这教训接地气,提醒所有转行者,别把赛场自信带过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