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国歌之父”田汉被永久开除党籍,最终在监狱中去世,许多人认为他是冤枉

尔说娱乐 2025-11-12 10:27:19

1968年,“国歌之父”田汉被永久开除党籍,最终在监狱中去世,许多人认为他是冤枉死的,七年后,田汉的妻子才得知真相,没过一年她也随他而去。 主要信源:(长沙发布——长沙这么红|“敌有枪炮,我有血肉”——“国歌之父”田汉) 1968年寒冬的一个清晨,北京城还笼罩在朦胧的雾霭中。 田汉被两名工作人员从家中带走,这位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艺术家,此刻脸上写满了困惑与无奈。 他最后望了一眼书桌上尚未完成的手稿,那是他正在创作的关于中国戏剧改革的论文。 被带往城郊的一处看守所后,阴冷的房间将成为他生命中最后的居所。 房间里只有一张硬板床和一张破旧的书桌,冬天的寒风从窗户缝隙钻进来,让患有哮喘的田汉备受折磨。 田汉的妻子安娥得知丈夫被带走的消息后,整日以泪洗面。 这位同样从事文艺工作的女性,深知丈夫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她四处打听丈夫的下落,却始终得不到确切消息。 每当夜深人静时,她总会拿出田汉的手稿,一遍遍抚摸那些熟悉的字迹。 这些手稿记录着田汉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也承载着他们共同度过的岁月。 安娥清楚地记得,田汉在创作《义勇军进行曲》时,常常熬夜到凌晨,反复推敲每一个字句。 在被关押期间,田汉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 即便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他仍然坚持写作,用铅笔头在废纸片上记录着自己的思考。 有时他会回忆起抗战时期与同志们一起创作抗日歌曲的激情岁月,那些充满理想的日子与眼前的处境形成鲜明对比。 牢房的墙壁上,隐约可见前人刻下的字迹,田汉偶尔会凝视这些痕迹,陷入沉思。 远在家中的安娥并不知晓丈夫的处境。 她每天都会到相关部门询问,却总被以"正在审查"为由搪塞过去。 有时她会带着田汉最爱吃的点心在看守所外徘徊,希望能见丈夫一面,但每次都失望而归。 邻居们见她日渐消瘦,都劝她保重身体,但安娥始终放不下对丈夫的牵挂。 随着时间的推移,田汉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狱医来看过几次,也只是开些简单的药物。 在一个飘着细雪的夜晚,田汉永远闭上了眼睛,至死都没能见到家人最后一面。 看守所的工作人员只是简单地处理了后事,甚至没有及时通知家属。 那个夜晚特别寒冷,看守所外的枯树枝在寒风中发出呜咽般的声音。 七年后,安娥才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丈夫早已离世。 那天她正准备去邮局给田汉寄冬衣,却在路上遇见了曾经共事的老友。 老友支支吾吾的叙述,让安娥瞬间明白了真相。 她踉跄着回到家中,抱着田汉的相片失声痛哭。 那张照片是他们在抗战胜利后拍的,相片上两人都带着灿烂的笑容。 此后的安娥仿佛变了个人。 她常常独自坐在窗前发呆,一坐就是整个下午。 有时她会翻出田汉留下的手稿,轻轻抚摸着那些熟悉的字迹,仿佛还能感受到丈夫的温度。 邻居们发现,她的话变少了,眼神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她开始整理田汉生前的文稿,希望能为丈夫留下些什么。 不到一年时间,安娥就病倒了。 医生诊断是长期忧郁导致的心力衰竭。 在病榻上,她最后的要求是要儿女将她和田汉合葬。 她说: "这辈子最遗憾的,就是没能见他最后一面。"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手中还紧紧攥着田汉的一本文集。 田汉和安娥的故事,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 作为"国歌之父",田汉用艺术表达了对国家的热爱,却以这样令人痛心的方式结束一生。 而安娥的遭遇,则折射出那个年代许多艺术工作者家庭的共同命运。 他们的经历让我们看到,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即便是最有才华的艺术家也难以逃脱时代的浪潮。 如今,当《义勇军进行曲》在重要场合奏响时,很少有人会想到这首歌的词作者曾经经历过怎样的磨难。 但历史不会忘记,正是有这样一批文艺工作者,在艰难岁月中依然坚持创作,用艺术作品表达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田汉虽然离开了,但他留下的艺术作品依然在激励着后人。 田汉的遭遇也引发人们对历史的反思。 在那个特殊时期,许多优秀的文艺工作者都经历了类似的磨难。 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文化环境,让艺术创作在更加宽松包容的氛围中蓬勃发展。 同时,也要记住那些在艰难环境中依然坚持创作的文化工作者,正是他们的付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2273

评论列表

张秀鹏

张秀鹏

12
2025-11-12 19:27

心昭日月,名垂青史! 向不朽的人民艺术家田汉同志致敬! [点赞][点赞][点赞][作揖][作揖][作揖]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