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澳大利亚一位104岁的科学家,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当药物注射到他的体

尔说娱乐 2025-11-12 10:27:19

2018年,澳大利亚一位104岁的科学家,前往瑞士接受安乐死,当药物注射到他的体内后,他却突然开口说话,说出的话更是逗笑在场的所有人...... 主要信源:(界面新闻——澳洲104岁科学家赴瑞士安乐死:“活这么久我很后悔”) 瑞士巴塞尔的一家医疗中心内,2018年5月的阳光透过百叶窗洒在病床上。 104岁的大卫·古德尔安静地躺着,银白的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平静而安详的表情。 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生态学家选择在这个宁静的午后,以安乐死的方式结束自己跨越一个多世纪的生命旅程。 房间里摆放着他最喜欢的植物标本,墙上挂着他年轻时在野外考察的照片,这些物件无声地诉说着他不平凡的一生。 古德尔的一生堪称传奇。 他出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914年,成长于战火纷飞的年代。 童年时期,他经常需要躲避空袭,这段经历让他从小就深刻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也许正是这样的成长环境,塑造了他日后对生命价值的独特理解。 他的书桌上至今还保留着童年时期收集的植物标本,这些发黄的标本见证了他对自然科学的早期热爱。 作为植物生态学领域的先驱,古德尔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 他发表的百余篇论文至今仍被同行广泛引用,培养的众多学生已成为该领域的中坚力量。 即便在退休后,他依然保持着对科研的热情,每天准时到实验室工作,与年轻学者交流讨论。 他的同事回忆说,即使年过百岁,古德尔在学术讨论时依然思维敏捷,经常能提出独到的见解。 然而,岁月不饶人。 随着年事渐高,古德尔的身体机能开始明显衰退。 最让他感到困扰的是视力的下降,这使他无法继续阅读专业文献。 曾经热爱户外考察的他,现在连在校园里散步都变得困难。 这些变化让这位一生充满活力的学者感到深深的无奈。 他曾经幽默地对友人说: "我现在就像一棵老树,虽然还站立着,但已经失去了生长的活力。" 2016年,当时102岁的古德尔接到学校的退休通知。 尽管经过媒体关注后校方收回了决定,但将他调离了熟悉的工作环境。 新的工作地点虽然离家更近,却缺少了与同事交流的机会。 每天独自面对空荡荡的办公室,古德尔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 这段时间,他开始更多地反思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转折点发生在2018年初。古德尔在家中不慎摔倒,由于独居,他在地上躺了两天才被定期上门的保洁人员发现。 这次经历让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已经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康复期间,他开始认真思考生命的质量与尊严。 他曾在日记中写道: "当生命只剩下等待,而不能再创造价值时,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存在的意义?" 经过深思熟虑,古德尔决定寻求安乐死。 由于澳大利亚当时尚未通过相关立法,他最终选择前往瑞士。 这个决定得到了子女的理解和支持。在临行前的记者会上,古德尔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 "当生命只剩下基本的生理需求,而失去了应有的质量时,我们应该有选择结束的权利。" 他的这番话引发了全球对生命伦理的深入讨论。 在瑞士的最后日子里,古德尔表现得异常平静。 他坚持用德语与医护人员交流,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即使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也尽量自己解决问题,维护着最后的尊严。 他会仔细整理自己的衣物,保持房间整洁,这些细节都体现着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我的严格要求。 5月10日下午,在亲友的陪伴下,古德尔平静地接受了安乐死。 在贝多芬《欢乐颂》的旋律中,他亲自开启了药物注射的开关。 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还以特有的幽默感说道: "药效好像比预期慢一些。" 这句轻松的话语,让原本悲伤的告别场合多了一丝温暖。 在场的医护人员无不为这位智者的从容和豁达所感动。 古德尔的故事引发了全球对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广泛讨论。 作为一个理智、清醒的百岁老人,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对生命的理解: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质量。 他的选择也促使更多人思考,在现代医学可以延长寿命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生命的品质和尊严。 这位杰出科学家的离去,不仅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刻启示。 他最终的选择,向世人展示了面对生命的另一种态度: 在适当的时候,有尊严地告别,也是一种勇敢和智慧。 古德尔的经历提醒我们,在追求长寿的同时,更应该关注生活的质量,让每个生命都能保有最后的尊严与体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0 阅读:242
尔说娱乐

尔说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