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俄乌战争(乌方)亲历者的回忆文:我在乌克兰战争中的经验教训(下) 无人机

小理寺看全世界 2025-11-12 10:32:44

一个俄乌战争(乌方)亲历者的回忆文:我在乌克兰战争中的经验教训(下) 无人机 乌克兰战争中的无人机作战备受关注。即便是普通观察者也意识到,无人机将在未来战争中扮演关键角色。我曾在排里担任无人机操作员,这让我对这种作战方式有了一些体会。 首先,要赢得未来战争,必须拥有无人机;但要在战场上活下来,防御无人机的能力同样关键。在布满无人机的乌克兰前线,部队的任何机动都异常困难。武装无人机的精度虽不如火炮,却打击精准;任何暴露目标都会迅速被发现并攻击。因此,无人机的发展必须与反无人机能力同步推进。 相对积极的是,对防御方而言,躲避民用无人机并不困难。在白天合理距离下,这类无人机只有在士兵移动时才能发现目标。尽管乌克兰战场上流传着无数震撼的无人机攻击视频,但多数无人机难以在低于100米的高度长时间悬停在目标正上方。这意味着操作者必须从较远距离、较大角度观察。此时,最简单有效的反制方式就是——停止移动、趴下;如果能利用掩蔽物(如靠在树干后),效果更佳。 当然,具备高端传感器的专业无人机确实存在,但在乌克兰极为稀少,只有资金雄厚的发达军队在短期内能大量部署。 我所在营决定将无人机部署至前线排级单位。因此,每个排都有几名士兵(包括我)接受培训成为无人机操作员。这样做的好处是:排能自行使用无人机侦察,无需繁琐汇报或申请支援。 还有一个更技术性的原因:在我们负责的前线地带,俄军电子战系统持续对俄方上空的无线电信号进行强力干扰,无人机一旦飞越俄军阵地就容易失联。若操作员距离无人机更近,信号强度更高,从而能让无人机飞得更远、保持态势感知。换句话说,在强干扰环境下,无人机操作员不得不贴近前线,未来战争中这种情况可能普遍存在,不仅适用于小型战术无人机,也包括大型复杂系统。 此外,我意识到无人机必须被视为“一次性资产”。我所在连平均每月损失一架。要做到这一点,北约军队需要彻底转变观念。在我服役的斯洛伐克军队,无人机被视为“高敏资产”,即便是便宜的民用机也需层层批准、专人操作、严格登记,还要确保完好回收。若乌军也这样思维,早就无机可用了。 计划与管理——那些“浪费时间”的程序其实救命 2022年秋季利曼战役期间某天,我所在连50人中有20人阵亡或受伤(我也受伤)。第一批伤员由轻型装甲车及时送离,但之后的伤者就没那么幸运——没有车辆负责撤离。一名同胞大腿被弹片击中,我们怀疑是股动脉出血,但他整整等了两小时才被送走。幸好出血并不致命,否则他早已丧生。 为何会出现这种混乱?原因其实很简单——没有撤伤计划(CASEVAC plan)。连部事先根本没安排哪辆车负责救护,结果第一辆车执行完一次任务后就去干别的了。 还有更日常的例子:某天早上我被安排搭乘BTR去前线操作无人机。连队无人机组长告诉我司机会装好无人机等我。结果我出门时看到那辆BTR正开远——司机(连士官长)把我忘了。我一路狂奔追上拦车,发现他不仅忘了我,还忘了带无人机。 那一刻,我突然怀念起斯洛伐克部队指挥室外那块令人厌烦的白板——上面清楚写着每辆车当天的任务、驾驶员、乘员和载物。那时我们常抱怨:这些繁琐会议、PPT、装载计划、撤伤计划、作战构想(CONOPS)和TLP/MDMP流程占了太多时间。可事实证明,这些“官僚程序”的真正目的,是防止灾难。 乌军整体上缺乏这种计划意识——多数士兵对战场态势和任务都只有模糊印象。计划通常只是排长在纸片上草草画的几条线。相比之下,北约那套系统化流程虽繁琐,却极为实用——为的正是防止“本可避免的错误”。制定一个基本的撤伤计划不过十五分钟,而在乌克兰,却差点因此失去一条生命。

0 阅读:7
小理寺看全世界

小理寺看全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