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1966年毛主席检阅红卫兵时的震撼场面,主席乘坐着敞篷军用车,感觉有一股强大的气场扑面而来! 一九六六年八月三十一日,毛主席站在红旗检阅车上,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袖章一片红,手里举着《毛主席语录》,惠民县第一中学十七岁的学生、博兴师范、滨县四中的红卫兵代表,都从接待站领到了那本红彤彤的小册子,挤进广场的浪里。 很多人只在远处看见车顶一闪,便被人流推走,心里还惦记着赶紧去拍一张“首都天安门留影”。 照相馆早备好信封,让大家写上姓名和地址,十几天后照片才从北京寄回乡下。 后来有人走遍全国省市自治区,又去了二十多个国家,拍下一柜子风景照,还是把那张一九六六年的合影当成“一号文物”。 车从哪儿来的,线头得拎回一九五零年。 一月间,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在莫斯科,同前苏联领导人商量,由对方援助中国建设一座现代化载货车制造厂。二月十四日,《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签下,一百五十六项重点工业工程排出名单,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就挂在上面。 一九五二年,一汽厂长郭力怕自己扛不动,多次向东北局和中央提意见,希望调来一个更有魄力、熟悉东北情况的干部当厂长,自己退居副手。 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人选时,段君毅提到饶斌,毛主席随口问一句,是不是在哈尔滨当过市长的那个“白面书生”,到底顶不顶用。 熟悉情况的同志给出肯定,这个“白面书生”就被推到一汽前台,后来在中国汽车史上被叫作“中国汽车之父”。 一九五三年六月九日,毛主席签发《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把“力争三年”“缩短建设时间”同国防建设、经济建设绑在一块。 六月下旬,他又应第一机械工业部请求,在八开宣纸上写下“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十一字。 题词送到工地,老石匠挑了块汉白玉刻好。 一九五三年七月十五日奠基典礼,李岚清等六名年轻共产党员抬着白玉基石走进会场,放在中心广场,“第一”的招牌从那天挂到今天。 一九五六年,长春试制成功解放牌汽车,彻底告别“中国不能生产汽车”的尴尬。 同年国庆阅兵,解放牌军车开上长安街,一部分车停在天安门广场展示,排队来摸车头的人把油漆都摸得发亮。 给车命名时,厂务会和一机部反复琢磨,征集了一堆方案,段君毅在中央政治局提到这事,朱德总司令一句话定调:部队叫解放军,汽车就叫“解放”。 毛主席点头,“解放”两个字落在车头标上,用的还是他为《解放日报》题写的字。 一九五八年二月十三日,毛主席来到一汽,走过铸工车间、砂芯工部、灰口造型工部、三线落砂组,最后在底盘车间和总装车间同工人握手,说了句“好好干”。 那天一汽装了五十九辆解放车,第一次把建厂时的设计生产能力顶破,产量和质量都翻上一格,这件事后来被写进歌曲《毛主席来到汽车厂》,在十里车城一唱几十年。 同年五月二十一日,他在中南海试乘东风牌小轿车,说“坐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这句话比奖状还让一汽人记在心上。 一九六五年,北京吉普二一二定型,三十多年畅销不衰,累计产量中国第一,文化大革命期间,毛主席曾乘敞篷“二一二”检阅红卫兵;一九六五年底,红旗CA七七零三排座高级轿车定型,一九七三年周恩来总理坐着它迎送国际政要;一九五六年试制成功的解放牌军车、一九五八年下线的第一辆解放车、一九五八年二月十三日那五十九辆、一九五八年五月二十一日那句“小汽车”的感叹,和一九六六年八月三十一日毛主席乘红旗检阅车接见红卫兵,这一串时间点,最后都拢成天安门前那一瞬间:车从长春开出,从厂区中央大道开到首都心脏。 广场本身也在收照片。 镜头再扭回黄石,那场兵器展,从九月二十八日“经典战机全城重装巡游”起了个头,九月三十日正式开幕,宣传口径里强调“建市以来首次大型国防兵器展”。 幻影二千的说明牌写着,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它在海湾、波黑、科索沃、阿富汗战场屡屡出场;歼十旁边特意写明,中国第一架歼十机体采用的锻造材料,就出自黄石的湖北新冶钢公司。 展厅角落立着“小小军事讲解员”的展板,二维码投票通道早就打开,小朋友排着队对着九九式主战坦克、东风二一C导弹发射车练讲解词,有的嘴上说着“保家卫国”,有的心里盘算着以后搞科技、设计更厉害的战车。 离展馆不远的居民楼里,抽屉深处压着一叠老照片,有一张是一九五八年解放牌卡车在天安门广场展示,有一张是一九六六年红卫兵在城楼前高举《毛主席语录》,还有一张是细雨里的城楼剪影。 电视里老影像循环播放,展馆里的敞篷军车静静立着,照片里的车永远在行进,两头被同一股记忆拽在一起,像是一直在回答那句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