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最近的变化比想象中更令人惊喜 水深只有1.89米,淤泥厚达2.3米,水量也不到50亿立方米,面对这些“沉寂”,我们很难不觉得“有点败退”。 要知道前些年它的处境是真够呛,湖底2.3米厚的淤泥像块沉重的破棉絮,最上面那层0.3米的浮泥更不是善茬,软乎乎一捏全是氮和磷,一立方米就能释放好几公斤污染物,简直是蓝藻的“自助餐台”,每年夏天一升温,湖面就飘起绿油油的“地毯”,连风吹过都带着股怪味。 好在现在对付这些淤泥有了新门道,比老辈“罱河泥”的竹工具厉害多了。无锡梅梁湖里游弋的“太湖之星”堪称“水上超级工厂”,三艘船连在一起组成作业平台,水下绞刀一转,淤泥就被抽上来,先过筛子去掉贝壳石块,再加药剂分离泥水,最后压成方方正正的泥饼,整个过程都在水上完成,省了几百亩的陆地场地不说,一天能清5000立方米淤泥,效率是普通挖泥船的3倍。 2024年启动的新一轮清淤工程,要在5年里挖掉834万立方米淤泥,相当于给梅梁湖的淤泥层整体削薄5厘米,这些泥能填满4000多个标准泳池。 更妙的是这些淤泥没被浪费,算是把老辈“变废为宝”的思路玩出了新高度。无锡梅梁湖东岸的湿地公园,就是用20万立方米泥饼堆出来的,现在香蒲长得能没过人,鸟群飞来飞去筑巢,谁能想到这是以前的“环境炸弹”变的。 宜兴的废弃矿坑更沾光,满载泥饼的驳船开过去,把淤泥填进千疮百孔的矿坑,再改良一下就能种庄稼,前些年竺山湖清淤的150万立方米淤泥,直接变成了上千亩良田,一年能多收55万公斤小麦。 还有金山环保的基地,把淤泥和蓝藻一起加工,能变成生物炭基肥,甚至成了污水处理用的“净化剂”,这循环玩得比以前农民罱河泥肥田还溜。 淤泥少了,蓝藻自然没了“口粮”,太湖的水也跟着清亮起来。现在湖边早就不是当年的光景了,无锡架了116公里的离岸围隔,挖了16座控藻深井,无人机天天在天上巡,AI系统盯着水质数据,蓝藻刚冒头就被盯上。 2024年夏天高温天不少,可太湖居然没检测到蓝藻水华,这是2007年以来头一回,安全度夏期间的藻密度比上年下降17.5%,连以前蓝藻最猖獗的梅梁湖,现在水质都稳定在Ⅲ类。 更关键的是水质硬指标的突破,2024年太湖总磷浓度降到了0.05毫克/升,本世纪以来首次全年达到Ⅲ类水质,算是真正回到了“良好湖泊”的行列,要知道2000年的时候总磷浓度还是0.10毫克/升,翻了整整一倍。 水一清,连锁反应就来了。苏州吴中区的居山湾以前是废弃矿坑,现在种上了水杉、海棠,还放了5万尾鱼苗,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沿湖建的湿地公园像条“绿腰带”,自然湿地保护率超70%,流域里1189种植物、377种鸟类都扎了根,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第一次冲到“优秀”,连白鹤、黑脸琵鹭这些珍稀鸟儿都来做客了。 水质好了,企业也愿意来了,华润怡宝在宜兴周铁镇建了水厂,8条生产线每小时能出8.1万瓶水,2024年二期扩产后果然能达2亿箱产能。 这镇以前可是“化工之乡”,为了治太湖关停了151家化工企业,现在搞生命健康、环保这些新产业,2024年总产值超250亿元,比以前还红火。 这背后其实是一套组合拳,光清淤还不够,得让湖水“活”起来。“引江济太”工程干了二十多年,把长江水引进来盘活太湖水体,相当于给这潭死水开了个“通风口”,加上洮湖、滆湖这两个“前置库”先净化一遍,滆湖这三年含磷量就降了36.4%。 沿湖三市还搞起了“磷账本”,给40条入湖河流“一河一策”定制治理方案,连农田都管了起来,2023年控减了41.2万亩直播稻,秸秆还田率超83.3%,从源头掐断污染物。 苏州元荡这个跨界湖泊以前是劣V类,现在苏沪联手整治23公里岸线,水质提到Ⅳ类,还建了网红桥,周边搞乡村旅游,200多个村民在家门口上班,年收入多了2万多。 现在的太湖是真的不一样了,夕阳下的湖面能映出碎金,游船开过的时候,红嘴鸥会跟着船头飞,游客举着手机拍个不停,念叨着“这才是‘包孕吴越’该有的样子”。 无锡蠡湖边的“湖水净化器”每天灌20万吨清水,藻类少了90%,“鼋头渚到西山岛”的航线重启,沪宁的游客坐着火车来坐船,滨湖区把景点串起来,2024年挤进出了旅游百强区第33位。 吴江的“长漾大米”“太湖大闸蟹”靠着生态招牌卖得火爆,村里的民宿天天满房。更难得的是,太湖流域人口多了32.3%,经济涨了3.3倍,水质反而变好了,这哪是“有点败退”,分明是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