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敢借,一个敢给!安徽芜湖,穷表弟向富表哥借款250万,表哥二话不说,直接掏钱,最后2022年,表哥因持有表弟公司的股份成为广州首富,而表弟早就登上过中国首富。 2024 年比亚迪柏林工厂投产仪式上,王传福看着首辆欧洲版新能源车下线,突然提起:“1995 年吕哥借我的 250 万,是这一切的起点”。 台下响起掌声,没人想到,这个跨国车企的根基,藏在二十多年前安徽表兄弟的信任里。 时间拉回 1995 年安徽芜湖的夏夜,吕向阳家的客厅只亮着一盏台灯,王传福坐在沙发上,双手反复摩挲着辞职信。 “哥,我想做充电电池,可香港那几家投资机构都把我拒了,连样品都没看就说‘没前景’”,他声音发涩,眼底满是不甘。 吕向阳端来一杯热茶,没问商业模式,只盯着他布满血丝的眼睛:“你在北京研究院待得好好的,为啥非要折腾?” “现在寻呼机、手机都在普及,电池肯定是刚需,我不想错过这个机会”,王传福的话里透着一股执拗。 吕向阳沉默片刻,转身从卧室抽屉拿出存折,轻轻放在桌上:“这里有 250 万,你拿去。 赔了算我的,成了算你的。” 那时在深圳250 万够买十套房,王传福攥着存折,指节都泛了白,连说了三声 “谢谢哥”。 带着这笔钱,王传福回到深圳布吉镇,站在废弃玩具厂门口,心里既忐忑又坚定。 他刚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辞职,放弃副主任铁饭碗,只因看准充电电池的市场缺口。 没有厂房,就租下这间漏雨的旧厂;没有设备,就用人工替代。 白天他带着工人分拣电芯,晚上在灯下画生产流程,第一个月就瘦了 10 斤,创业的艰辛才刚开始。 1996 年,比亚迪第一批寻呼机电池送检,却因 “手工生产” 被客户质疑质量。 王传福没辩解,直接带着样品蹲在客户工厂门口,连续一周演示电池续航。 这年年底,比亚迪电池销量突破 100 万节,王传福第一时间给吕向阳打电话报喜,吕向阳只说 “好好干,别着急回报”。 2003 年,王传福突然宣布收购秦川汽车,整个行业一片质疑。 当时比亚迪电池业务刚盈利,股东们劝他 “别冒险”,但他坚持 “新能源是未来,汽车是载体”。 他心里没底,又拨通了吕向阳的电话,吕向阳听完说:“你想清楚就干,钱不够我再凑”。 为摸清汽车制造,王传福带着技术团队住进秦川工厂,每天跟工人一起拧螺丝、学组装。 半年时间,他记满 12 本笔记,从电池专家变成 “汽车学徒”,这是他跨界创业的关键转折。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比亚迪资金链紧绷,汽车销量骤降 30%。 王传福没有裁员,反而把研发投入提高 20%,力推磷酸铁锂电池技术。 吕向阳得知后,主动减持自己旗下建材公司的股份,给比亚迪注入一笔流动资金。 “越是困难,越要靠技术突围”,王传福带着团队在实验室熬了三个月,终于突破电池安全难题。 同年,巴菲特旗下公司入股比亚迪,正是看中他在危机中对技术的执着,创业迎来重要转机。 2012 年,比亚迪推出 “秦” 系列混动车型,却因外观设计被吐槽 “像面包车”。 王传福立刻成立设计中心,从全球挖来设计师,还亲自参与车型评审。 这一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 10 万辆,王传福特意请吕向阳吃饭,吕向阳笑着说 “早知道你能成”。 2020 年,疫情冲击下,比亚迪突然宣布跨界生产口罩,从提出想法到投产仅用 72 小时。 王传福亲自牵头,协调汽车生产线改造,组织员工 24 小时轮班,日产量很快突破 1 亿只。 吕向阳也帮忙对接原材料供应商,确保口罩生产不受阻。 “企业要扛住责任,也要灵活应变”,这次跨界不仅缓解了口罩短缺,还提升了供应链韧性。 同年,比亚迪刀片电池发布,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痛点,再次引领行业技术方向。 2024 年,除了柏林工厂,比亚迪在泰国、巴西的工厂也相继投产,全球化布局加速。 王传福仍保持着创业时的习惯,每天提前一小时到公司,先去实验室查看技术进展。 吕向阳依旧是比亚迪重要股东,两人偶尔还会像当年一样,凑在一起聊行业趋势,仿佛又回到那个借 250 万的夏夜。 如今,王传福的创业版图已从深圳小厂扩展到全球,比亚迪年销量突破 300 万辆,稳居全球新能源车企前列。 他没停下脚步,仍在推动固态电池、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研发,创业的初心从未改变。 这对表兄弟的故事,因那 250 万的信任而更动人 —— 它不仅是启动资金,更是敢闯敢拼的底气, 从手工造电池到全球化造车,王传福用二十多年的创业经历证明:信任加坚持,才能在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 主要信源:(界面新闻——斩获4万倍投资回报率,携手表弟王传福登上胡润百富榜,吕向阳:比亚迪难再寻)

不追小鲜肉专怼老戏骨
95年25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