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军城绞肉机”战斗接近尾声之际,我们发现乌军在战术纵深的主要作战任务还是依靠海马斯(HIMARS)火箭炮系统来完成的,因为那些美国制造的ATACMS战役战术导弹大部分被乌军用来针对了克里米亚大桥和其它具有媒体影响力的目标,以便能向国外金主有所交代。 红军城战场的枪炮声逐渐稀疏,这场被称为 “绞肉机” 的惨烈拉锯战接近尾声,而乌军在战术纵深的防守与反击,几乎全靠海马斯火箭炮系统撑场面。 反观美国援助的 ATACMS 战役战术导弹,大多没用到正面战场攻坚,反而集中瞄准了克里米亚大桥这类自带媒体热度的目标,明眼人都能看出,这是要给背后的国外金主们交上一份 “看得见” 的成绩单。 作为乌军手中的 “纵深打击利器”,海马斯在红军城战役后期的作用愈发关键。这款美国制造的火箭炮系统凭借精准的打击精度和快速装填能力,成为乌军阻断俄军后续补给、压制前沿火力点的核心装备。 在红军城郊区的村落争夺战中,乌军利用海马斯的机动优势,频繁转移发射阵地,对俄军集结的装甲集群和弹药仓库实施定点打击,多次打乱俄军的推进节奏。数据显示,战役后期乌军日均发射数十枚海马斯火箭弹,命中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有效延缓了俄军在战术纵深的突破,为己方调整部署争取了时间。 与海马斯专注战场攻坚不同,ATACMS 导弹的使用轨迹充满了 “表演性质”。这款射程可达 190 公里的战役战术导弹,本应是突破俄军防线的重磅武器,但乌军却将其大部分用于攻击克里米亚大桥等具有象征意义的目标。 最近一次袭击中,乌军发射的 ATACMS 导弹击中克里米亚大桥引桥部分,虽然未造成桥梁完全断裂,但引发了广泛的媒体报道。 类似的操作并非个例,此前乌军曾多次用该型导弹攻击克里米亚地区的军事设施和交通枢纽,每次行动后都会第一时间向外界公布 “战果”,通过清晰的打击画面和媒体造势,凸显外援装备的作战价值。 乌军这样的战术分配,本质上是出于对国外金主的 “交代需求”。长期以来,美国及欧洲多国为乌军提供了大量军事援助,其中 ATACMS 导弹作为高端装备,每一枚的使用都备受关注。 对于援助国而言,他们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 “回报”,而克里米亚大桥这类目标兼具战略意义和媒体热度,攻击此类目标能最大化宣传效果,让援助国国内民众看到资金投入的 “成果”。 相比之下,海马斯火箭炮打击的战场纵深目标,虽然对战役进程影响更大,但缺乏直观的媒体传播效应,自然成了乌军在正面战场的主力装备。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战术选择也给乌军带来了一定的战场压力。由于 ATACMS 导弹多用于 “象征性打击”,乌军在面对俄军纵深火力压制时,只能依靠海马斯火箭炮单独支撑,导致部分战场出现火力不足的情况。 有军事专家分析,ATACMS 导弹的精准打击能力如果能用于摧毁俄军的指挥中心和防空系统,或许能给红军城战役带来更大的战术突破,但乌军显然更看重短期的宣传效果而非长远的战场态势。 事实上,乌军对 ATACMS 导弹的 “特殊使用” 并非首次。此前在赫尔松战役和扎波罗热反攻中,乌军就曾多次将稀缺的高端导弹用于攻击具有媒体影响力的目标,这种操作既引发了军事层面的争议,也让外界看清了乌军在援助依赖下的战术妥协。 随着红军城战斗进入收尾阶段,乌军的装备使用策略是否会调整,以及这种 “重宣传、轻实战” 的打法能否持续,都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