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民日报暖到了 网上有个提问: “假如多年以后,你送走了父母,世上再无至亲之人。你也没结婚,你会干什么?” 有一个回答让人泪奔:“坐在门口等父母来接我,就像小时候一样” 这话一出来,我鼻子直接就酸了。你想啊,小时候咱们放学,书包一甩就往门口跑,老远看见爸妈的影子就喊,那种踏实劲儿,长大以后再也没找着过。要是真到了那一天,屋里屋外就剩自己一个人,厨房的锅碗瓢盆都透着冷清,坐在门口的时候,说不定还会下意识往路口望,总觉得下一秒就能看见爸妈拎着菜篮子回来,嘴里念叨着“今天给你做你爱吃的”。 可能有人觉得这想法有点傻,都多大岁数了还等爸妈接。可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不是傻,是心里头的念想没处放。小时候爸妈等咱们回家,长大咱们等爸妈变老,真等他们走了,那份等待就变成了唯一的牵挂。说不定还会搬个小马扎,就像小时候那样,晒着太阳,手里攥着爸妈给买过的旧玩具,哪怕风一吹眼睛就花,也舍不得挪地方。 也不用想什么大道理,什么要好好生活、要向前看。真到了那个时候,能安安静静坐在门口等一会儿,就已经是最大的安慰了。说不定还会跟路过的邻居打招呼,人家问“大爷/大妈,您在这儿等谁呢”,咱就笑着说“等我爸妈来接我回家”,哪怕对方愣一下,也不觉得尴尬。因为只有自己清楚,这句话里藏着多少年的依赖和想念。 有时候风会把门口的树叶吹得哗啦响,说不定会恍惚听见爸妈喊自己的小名,下意识就答应一声,回头一看才发现屋里空荡荡的。这时候也不用难过,就接着坐在那儿,想想小时候爸妈怎么教咱们系鞋带,怎么在雨天把伞往咱们这边歪,怎么在咱们生病的时候整夜不睡觉。那些事儿就像老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越想越觉得暖和,好像爸妈从来没走远,就还在身边陪着似的。 其实不管等不等得到,这份心思就够了。人这一辈子,跟爸妈的缘分最亲,就算他们不在了,那份牵挂也能撑着咱们好好过下去。坐在门口等的时候,不是在等一个不可能的结果,是在跟小时候的自己、跟爸妈说说话,告诉他们“我没忘了回家的路,也没忘了你们”。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