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武汉空军在驻地开山放炮平整土地,意外炸出一大片松软的褐色泥土,并挖出

轩叔观察 2025-11-12 17:11:35

1978年,武汉空军在驻地开山放炮平整土地,意外炸出一大片松软的褐色泥土,并挖出一个1.4米多长、1米宽的大石板,看着眼前的几个炮眼,谭维四摸了摸额头,密密麻麻的冷汗在脸上蔓延开来。[给你小心心] 1977年,湖北随县擂鼓墩传来开山炮响,解放军某雷达修理所的官兵在炸开的红砂岩中,发现了一片异样的褐色软土。 这个看似普通的施工瞬间,意外打开了一座沉睡两千四百多年的地下音乐宝库。 施工负责人王家贵和所长郑国贤察觉土质异常,郑国贤联想到曾看过的考古资料,怀疑下方可能存在古墓。 他们立即向上级汇报,并联系了县文化馆,可惜最初前来勘察的同志未能识别出古墓迹象,施工在忐忑中继续进行。 推土机作业时推出了整齐铺设的大石板,部队这次果断暂停工程,直接上报。 湖北省博物馆的考古专家谭维四等人迅速赶到现场,当他看到规整的椁板和早期盗洞时,凭借专业经验判断这下面绝不简单。 五月中旬,考古发掘正式启动,当巨大的椁盖板被吊起,墓室内竟是一片汪洋,抽水机日夜不停工作,水位缓缓下降。 五月下旬的一个午夜,值班人员隐约看到水中浮现木梁轮廓,随着水位继续下降,木梁下的青铜编钟逐渐显露真容,现场顿时沸腾起来。 令人惊叹的是,积水排干后,这套编钟依然完整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历经两千多年岁月而未垮塌,这景象举世罕见。 考古队员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一件浮起的鸳鸯形漆木盒,盒身绘有《撞钟图》,直观展示了古人使用木槌和长棒演奏编钟的方法。 最终清点结果令人震撼:整套编钟共六十五件,包括钮钟、甬钟和一件镈钟,总重超过二点五吨。 最大的甬钟比成年人还高,重逾两百公斤,编钟上刻有三千七百五十五字铭文,记录了音律、音名及各诸侯国律名对应关系,堪称一部青铜铸造的声学典籍。 经过周密准备,同年八月一日,一场特殊音乐会在驻军礼堂举行,考古学家与音乐家合作,用刚出土两个月的编钟原件奏响《东方红》。 沉雄悠远的金石之声回荡在会场,两千四百年前的乐音重响人间,许多听众感动落泪。 为保护文物,编钟原件极少演奏,但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际,经特批将其声音录入交响曲《1997:天·地·人》,再次向世界展现其不朽魅力。 这套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每钟能敲出两个乐音,音域跨越五个八度,中心音域十二半音齐全。 其高超的铸造工艺和成熟的乐律理论,展现了战国时期中国在音乐和科技上的卓越成就。 如今,基于研究成果复制的编钟活跃于世界各地,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 2025年,随州曾侯乙编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其独特的“有声文献”价值获得全球公认。 回顾编钟发现历程,诸多细节值得深思,若非部队官兵凭借常识和责任心坚持上报,国宝可能已毁于施工。 而那位战国末期的盗墓者因墓内积水未能盗走主要文物,这种阴差阳错也让珍贵遗产得以完整保存。 从军营扩建的炮声,到响彻世界的金石之音,曾侯乙编钟的重现,仿佛是古老文明与我们进行的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这套编钟不仅见证了古代工匠的智慧,更体现了当代文保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曾侯乙编钟的发掘故事在今日头条平台引发广泛讨论,网友们纷纷感慨。 “部队官兵才是编钟的‘第一守护神’!要不是王家贵、郑国贤顶着压力调整爆破参数,这套国宝早成碎片了,有时候,责任心比专业资质更关键,他们用本能守住了文明根脉。” “编钟铭文相当于古代的‘音律对照表’,连各国音名对应关系都标清楚了,一钟双音的设计比西方早了两千年,难怪能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最惊险的是墓里早有个战国盗洞,但盗墓贼因为积水没得手,编钟能完整保存,真是‘干千年,湿万年’的奇迹。” “从1978年奏响《东方红》到香港回归庆典,编钟的声音每次出现都在标记历史节点,现在复制件巡演20多国家,这才是文化输出的顶级玩法!” “作为随州人,当年数千人雨中含泪目送编钟去武汉的画面,至今是祖辈们的集体记忆。” 如果你有机会现场聆听编钟演奏,最希望它敲响哪首曲子?是《东方红》这样的历史音符,还是跨界尝试现代音乐?来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吧! 信息来源:中国作家杂志社

0 阅读:0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