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慈禧临死前一刻,太监看她马上不行了,赶紧给她喝了一碗海龟汤,吊着最后一口气,她那时候其实已经不太清醒了,呼吸也不稳了,人躺那儿一动不动,就靠着点余劲儿撑着。 说起慈禧太后这个人,不管你怎么看她,她在清末确实是手握实权的那一个。 从咸丰死后垂帘听政,到晚年掌控朝局,她对国家大事几乎都有话语权,她活了七十三岁,在那个年代算长寿了,但到了1908年,她的身体已经撑不住了。 那时候她生的是病,不是突然倒下去的,早在几个月前,她就已经开始频繁卧床,请太医、熬药、忌口,什么都用了,可终归没能扛过去。 宫里人都知道她身体不行了,但谁也不敢说死字,太监们最怕的就是她突然咽气,那时候政局不稳,溥仪又还小,谁来接手天下还两说呢。 所以只要她还有一口气,大家就得死命撑着,那碗海龟汤,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端出来的。 在清宫里,海龟汤从来不是普通人能喝的,这汤是用老龟炖的,讲究滋阴补肾,延年益寿,尤其是对体虚的人来说,那会儿被当成救命的补药。 慈禧常年饮食讲究,吃的东西都得精中选精,到了临终前还能喝上海龟汤,也算是她身份的象征。 但问题是,她那时候其实已经意识模糊了,眼睛都睁不开,连咽口水的力气都快没了,太监们得一点点把汤灌进她嘴里。 那一刻,屋里鸦雀无声,只剩下她断断续续的呼吸声和汤勺轻轻碰瓷碗的声音。 从医疗角度来看,到了这种程度,海龟汤已经起不了什么作用了,那不是补药,那是心理安慰,是最后一根稻草,太监们不是不知道,但他们也没办法。 慈禧一倒,整个宫廷就要动荡,他们只是想用这最后一点办法拖一会儿算一会儿,最好能等到安排好后事,立好继承人,再让她安心走。 其实慈禧去世前一天,也就是1908年11月14日,她还强撑着颁布了一道遗诏,把三岁的溥仪立为皇帝。 这不是她一时兴起,而是为了把权力安排好,不至于一死百乱,光绪皇帝那边也已经病得不轻了,两人死得前后脚,宫里很多人都知道这里头有猫腻。 有人说是慈禧下的手,也有人说是光绪本身就病重,不管怎样,这个时间点,确实很微妙。 对慈禧来说,她人生最后的这段时间,其实过得并不安稳,外头列强环伺,宫里风声鹤唳,朝中大臣表面顺从,内心早就各有打算。 她想让清朝继续延续下去,但天命已尽,谁都看得出来,那碗海龟汤只是个象征,不是真的想把她救回来,而是这个王朝在尽最后一份力,想给这位老太太一个体面的结尾。 太监们端汤进殿,不光是为了她一个人,更是为了整个宫廷的秩序,她一旦咽气,接下来的一连串事情就得马上展开:宣布死讯、发布谕旨、安排丧礼、扶持新皇。 每一步都不能乱,每个人都得各司其职,那碗汤,就像是把这些手续的开场锣,敲响了最后一段流程。 慈禧最终是在11月15日去世的,距离喝下那汤也就几个小时的事,她走的时候没折腾,闭着眼睛,嘴唇发白,身边的人连哭都不敢哭出声。 等到太监向外通报死讯的时候,整个宫里才一下子乱成一锅粥,可那时候的清朝,已经是外强中干,谁继位都难扭转局势。 这碗海龟汤,放在历史里看,其实挺有象征意味的,它不是什么灵丹妙药,而是清末王朝最后的体面和挣扎,慈禧这一走,把一个时代也带进了终点。 宫里人也好,外头百姓也罢,谁都知道,大清撑不了几年了,那碗汤下肚的时候,不只是慈禧的命到了头,整个王朝也离谢幕不远了。 参考资料:《清实录》《清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