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于和伟喝醉后想从南京长江大桥跳下一死了之,可没想到,女朋友宋林静知道

蕊蕊聊过去 2025-11-12 17:36:32

1996年,于和伟喝醉后想从南京长江大桥跳下一死了之,可没想到,女朋友宋林静知道后,只跟她说了一句:“你妈45岁生的你,你要是就这样走了,你妈妈该怎么办?” 上世纪90年代初,于和伟出生在辽宁抚顺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父亲走得早,母亲拉扯几个孩子长大。家里条件差,母亲45岁那年才生下他,那时候医疗条件有限,高龄产妇风险大,可母亲咬牙坚持下来。没奶粉,就靠大姐回来喂奶续命。小时候,母亲省下糖果留给他,冬天把白面馒头塞书包里,让他上学不饿肚子。这些事,于和伟后来总提起,成了他一辈子的念想。 1995年,他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揣着演员梦南下南京。那时候改革开放刚深入,文化娱乐行业热闹起来,可竞争也狠。幸好他和女友宋林静一起被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录用,算是落了脚。剧团管吃管住,工资每月两百来块,够买米买菜。可南京生活成本不低,俩人还得省着花。于和伟租了间地下室,十来平米,冬天漏风夏天潮,蟑螂到处爬。他每天背着简历跑剧组,嘴皮子磨破了,也就换来几个小角色。 那年头,影视圈机会少,大多是熟人介绍。于和伟试镜过不少次,有回为了减肥饿三天,背台词背到天亮,结果被投资方亲戚顶了包。他回屋抽烟抽到咳,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剧团排练虽稳当,可收入薄,演出少。他开始接临时活,帮人搬道具,肩膀扛布景板,汗流浃背。日子一天天熬,积压的压力像石头压心口。母亲的信偶尔寄来,字迹歪斜,叮嘱他吃好穿暖。他回信总说没事,可纸上墨迹洇开,藏不住心酸。 1996年夏天,南京热得像蒸笼。于和伟又丢了个角色,那天他去酒吧买醉,一杯接一杯的白酒下肚,眼前景物模糊。晃悠着走到长江大桥,桥上灯火稀疏,江水拍岸声大。他联系宋林静,说要分手,就这么结束了。裤兜里的BP机响了,是她的呼叫。他拨通公用电话,报了桥名。她没哭没闹,只平静地说:“你妈45岁生的你,你要是就这样走了,你妈妈该怎么办?” 这话像锤子砸心窝。于和伟愣在那儿,想起母亲高龄生他的艰辛,家里穷得叮当响,大姐放下自家娃回来喂奶。父亲早逝,母亲攥着孩子手说家不倒。那些被遗忘的画面全涌上来。他跪在桥面,哭得撕心裂肺。宋林静赶来,把外套披他肩上,他靠着她肩膀,像孩子般抽泣。那夜东方发白,他们才回住处。从此,他收起酒瓶,卷起袖子干活。 这事于和伟后来在采访里提过,说没有那句话,就没今天的他。宋林静是他的大学同学,两人从上戏走到南京,感情稳当。她不光陪他熬日子,还总提醒他责任。于和伟说,人生低谷常见,关键是身后有牵挂。母亲的恩情,爱人的支持,这些最朴实的感情,拉他一把。 桥头那夜,是于和伟人生的拐点。回想起来,那时候中国正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年轻人南下闯荡的多,梦想大把,可现实骨感。于和伟不是特例,好多文艺青年吃闭门羹。他选择咬牙坚持,靠剧团磨炼演技。几年后,机会来了。2004年,《历史的天空》开拍,他演的角色让业内注意,那块“万古碑”成了他的代表作。观众看他站镜头前,尘土飞扬,演得入木三分。 2010年,《三国》找上门,他饰演刘备,从窝囊到雄主,转变自然。袍袖一挥,台词铿锵,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个东北汉子。片酬到手,第一笔像样的钱寄回家。带母亲吃西餐,她用刀叉笨拙,却说“挺好吃”。于和伟眼眶热,明白回报来得晚,但值。 这故事接地气,就跟我们身边人一样。谁没遇过低谷?于和伟的经历告诉我们,家庭是根,责任是动力。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改革开放让无数人有机会追梦,可成功总得一步步来。母亲的付出,爱人的陪伴,这些小事积淀成大力量。于和伟从桥头走回,不光救了自己,还激励后辈。文艺圈竞争烈,他没抱怨,没走歪路,就凭一股子韧劲,熬出头。 说到底,那句话不是大道理,是最实的牵挂。母亲45岁生他,冒风险,省吃俭用供书。宋林静在低谷不离不弃,提醒他别忘本。于和伟后来拍戏忙,事业稳,可总抽空回家。这样的孝道,配得上中国人的脊梁。 MCN双量进阶计划

0 阅读:53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