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我成了父亲,突然发现孩子就像小时候的自己,贪玩且爱拖延。这时候我才明白,我管教的不只是孩子,其实是当年的自己。 --- 看着儿子趴在桌前,铅笔在作业本上磨蹭了半小时,我的火气“噌”地往上冒——直到在他躲闪的眼神里,看见了三十年前那个同样在桌前扭来扭去的小男孩。那时的我,总想着窗外未完成的沙堡,惦记着邻居家那只花猫。如今轮到我拍桌子,才发现时光开了个巨大的玩笑:我成了当年最怕的人,而对面坐着年少的我。 这哪里是在管孩子?分明是跨越时空的自我对话。我们吼着“抓紧时间”,其实是对童年散漫的自我批判;我们逼着孩子练琴做题,不过是想弥补当年的遗憾。那个因为贪玩挨揍的小男孩从未离开,他只是躲进了“父亲”这个身份里,试图用最严厉的方式,修正想象中的自己。 可惜,孩子不是我们的修正带。他们带着这个时代的印记,拥有我们不曾有过的勇气。我儿子会认真告诉我:“爸爸,发呆的时候,我在脑子里造了一艘宇宙飞船。”——这话让我愣住,我像他这么大时,可不敢这样和父亲说话。 真正的成长,是终于看懂这场“管教”的真实含义。我开始尝试把“快一点”换成“需要爸爸帮忙吗”,把“不准玩”换成“再写十分钟就可以休息”。神奇的是,当我不再通过孩子修正过去,他反而更愿意走向未来。 如今,我依然会催促,但心里明白——我不是在驱赶他,而是在与内心那个小男孩和解。教育的真谛,或许就是让两代人共同成长:孩子学习规矩,父亲学习理解。当我们不再把童年当作需要修正的错误,才能真正成为孩子需要的引路人。 养育孩子的过程,终究是治愈自己的旅程。三十年前那个贪玩的孩子从未消失,他只是需要一句:“没关系,慢慢来,我陪你一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