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渴望成功,你就越得不到成功。
叔本华的这句断言揭示“渴望”与 “成功” 之间核心矛盾:欲望本身是动力的源头,但若失控为执念,反而会反噬行动,成为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叔本华提醒人们要正确处理“追求成功”这个问题,平衡欲望和成功之间的关系。
着力即差,过于执着于结果、或行动过于刻意,会时常成为枷锁。不仅容易使人深陷“未拥有” 的焦虑中,从而束缚自己的行动、失去了行动所需的平静、专注、果断和灵感。
过度强烈的欲望也会绑架理性,让理性会沦为欲望的 “工具”,而非引导行动的 “罗盘”。
例如:为了快速成功,有些人或会急功近利,忽视客观规律和积累,甚至不择手段。
对此,叔本华强调,成功的本质是 “顺应事物本性的行动”。
而过度渴望成功的人,往往会把 “结果” 与 “行动” 割裂,他们不是在 “做正确的事”,而是在 “为结果而做事” ,并将行动变成了一个焦虑结果的过程,大量消耗自己的能量并严重地干扰了自己的行动,从而离成功越来越远。
心理学也印证了:过度的 “成就动机” 会引发 “自我阻碍”。
欲望缺失会导致动力不足,但欲望过载则会引发系统崩溃。
成功的核心关键在于如何将内心对成功的渴望转化为可持续的指向性动能,通过聚焦可控、拆解目标、接纳不确定性等方式,让动力持续强劲而不反噬:
一、专注可控,坦然接纳不可控”
人对 “过程” 的掌控力,远大于对 “结果” 的掌控力。
当专注做好“自己能控制的事(行动),坦然接受面对“无法控制的事(结果),用 “过程思维” 替代 “结果思维”,将 “渴望成功” 转化为 “专注把事做好”时,反而能释放出自己真正的力量。
二、用 “目标分解” 降低执念的强度”
过度渴望往往源于对 “宏大目标” 的想象,这将会因目标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过于遥远而放大焦虑。
将目标拆解为 “可量化、可执行的小步骤”,则能让渴望落地为具体行动、减少对 “最终目标” 的空想。
拆解目标后,每完成一个小步骤,既能获得即时反馈(维持动力),又能避免因 “距离最终目标太远” 而产生的执念。
心理学中的 “蔡格尼克效应” 也表明:“未完成的小任务” 会让人保持适度的注意力,而 “未完成的宏大目标” 会让人陷入焦虑。
例如,日本马拉松选手山田本一将赛程分解为百米小目标,化解对终点的恐惧。
三、让动力从 “外驱” 转向 “内驱”
意志的自由就是高兴地做自己必须做的事情。
荣格强调,真正的行动和自律需要依赖“内驱力”(即任务本身能激发行动),若行为未与深层需求(如兴趣、价值观)绑定,仅靠外部奖惩(如达到目标后的奖励、打卡监督),会因消耗意志力而难以持续。
当人们渴望的是 “外部认可”(如金钱、地位、他人赞美),就容易因 “得不到” 而焦虑;但当人们的渴望源于 “内在意义”(如对事物本身的热爱、创造价值的满足),则能在结果波动时保持稳定。
德西效应实验也证明:当人因 “内在兴趣或动机” 做事时,效率和创造力更高;若过度强调 “外部奖励”(如 “成功后的名利”),反而会削弱内在动力,让人变得患得患失。
当人们用 “兴趣与意义感” 替代 “功利性渴望”,将“渴望”转化为对创造过程的热爱时,专注力提升,阻抗减少,创造力增强。
在这种状态下,成功便不再是追逐的目标,而是行动的自然副产品。渴望也不再是枷锁,而是转化为动能。、
正如洛克菲勒所强调的,财富是勤奋的副产品,而不是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