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的一流名将,死得可惜,孙权看他的小妾年轻貌美,下令陪葬 提起东吴的名将,很多人先想到周瑜、吕蒙,可陈武这号人物,论忠勇论功绩,绝对算得上一流,偏偏死得惨烈,死后还连累年轻爱妾遭了横祸,这事想起来就让人心里堵得慌。孙权那道殉葬令,哪是什么 “体恤功臣”,分明是权力遮眼的残忍自私,把活生生的人当成了收买人心的工具。 陈武这人,十八岁就跟着孙策打天下,是最早一批陪孙家闯江山的老底子。 庐江那地方民风彪悍,出的兵个个能打,孙策打下庐江后,特意把最精锐的降卒和乡民拨给陈武统领,这支队伍后来成了东吴的尖刀,跟着陈武南征北战从无败绩。 孙策遇刺后,陈武二话不说拥立孙权,手把手帮着年轻的主公稳住局面,孙权也确实待他亲近,经常往他家跑,后来直接提拔他做偏将军,统领屯骑、步兵等五部人马,这份恩宠在东吴将领里少见得很。 陈武自己也争气,为人仁厚,手下弟兄和乡里乡亲都愿意投奔他,打仗时更是冲在最前面,从来不含糊。 可这么一位能臣猛将,偏偏折在了建安二十年的合肥之战里。当时孙权带着十万大军打合肥,本以为能轻松拿下,没想到曹操留了张辽这尊煞神。 张辽就带了八百人,半夜突袭吴营,宋谦、徐盛这些大将的队伍瞬间被冲垮,孙权自己都被逼得登上高坡才躲过一劫。 撤兵的时候更狼狈,孙权断后,刚到逍遥津北就被张辽追上,庞德带着人直扑孙权,眼看主公要出事,陈武立马冲上去挡住庞德。 可当时吴军已经乱了套,没人跟上来支援,陈武边打边退,战袍突然被树枝挂住,动弹不得,就这么被庞德砍了脑袋。 陈武战死的消息传到孙权耳朵里,他哭得撕心裂肺,亲自去送葬,还提拔陈武的两个儿子做了官,赐给陈家两百户不用交赋税的佃客,表面看真是体恤功臣到了极点。 可紧接着,他就下了道让人毛骨悚然的命令:让陈武的爱妾陪葬。这道命令一出来,估计当时在场的人都吓傻了。 要知道,活人殉葬这事儿,早在秦汉的时候就基本废了,都改用陶俑木俑代替,三国那时候早就不是主流了,孙权偏偏要逆着来。 有人说孙权是心疼陈武孤单,想让爱妾下去陪着,这话说得也太荒唐了。陈武有正妻,还有两个儿子,真要 “陪伴” 轮得到没生养的小妾?说白了,这小妾想必是年轻貌美,才得陈武疼爱,可这份疼爱反倒成了催命符。 孙权心里打的算盘精着呢,合肥之战十万大军被张辽几千人揍得惨败,手下将士士气低落到极点,他急需做点什么稳住人心、重塑威严。 封官赏地不够震撼,那就来个极端的 —— 让功臣的爱妾殉葬,既能显得自己对陈武 “情深义重”,让其他将领觉得主公连死去的功臣都这么看重,跟着他干不会亏。 又能借着这份残忍立威,告诉所有人他孙权没被打垮,依旧说一不二。东晋史学家孙盛骂得好,说孙权这是 “仗计任术,以生从死”,为了权谋把活人当祭品,简直丧良心。 再看看同时代的曹操,虽然被骂 “奸雄”,可在这事上比孙权强太多。曹操一辈子女人不少,铜雀台里养着几十能歌善舞的伎人,可他临终前特意下遗令,让这些婢妾伎人住在铜雀台,每月初一十五表演歌舞就行,没事还能学做鞋子卖钱糊口,压根没提殉葬的事。 后来考古队挖开曹操高陵,虽然发现两具女性骨骼,但要么是早死的姬妾,要么是贴身侍女,跟孙权强逼功臣爱妾殉葬根本不是一回事。 同样是乱世枭雄,曹操还知道留条活路,孙权却为了自己的脸面和威严,轻易断送了一个年轻女子的性命。 孙权这事儿做得有多不得人心?连东吴自己人都讳莫如深。《三国志》里写陈武只敢提 “权哀之,自临其葬”,把殉葬的事藏在了《江表传》里,还是借别人的嘴说出来的。 孙盛更是直接预言,这种伤天害理的事迟早遭报应,后来东吴果然只传了四代就亡了,虽说不全是因为这一件事,但这种漠视人命的统治,怎么可能长久? 陈武这一生,从十八岁跟着孙家打天下,出生入死挣下 “江表之虎臣” 的名声,最后战死沙场也算死得其所,可死后却被主公拿来当 “道具”,连爱妾都保不住,真是可惜又可悲。 而那个年轻貌美的小妾,连个名字都没留下,就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她的冤屈连史书都懒得记一笔。孙权后来再怎么励精图治,再怎么被夸 “明略独断”,这道殉葬令都是洗不掉的污点。 说到底,这事儿根本不是什么 “情深义重”,就是权力的冷酷。在孙权眼里,陈武的忠诚是可利用的资源,小妾的性命是可牺牲的筹码,所谓的 “惋惜”“疼爱”,不过是裹着糖衣的残忍。 想想那个小妾当时的绝望,想想陈武若地下有知的悲愤,真让人觉得,乱世里的人命,有时候比草芥还不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