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1日,美国国务院终于承认,持续40天的政府停摆直接卡住了对乌克

阿智通鉴 2025-11-13 10:27:05

2025年11月11日,美国国务院终于承认,持续40天的政府停摆直接卡住了对乌克兰的武器输送,这笔超过50亿美元的军火包括乌军前线急等着救命的“海马斯”火箭炮和“阿姆拉姆”导弹,就因为国务院负责通报军售的部门只剩下四分之一的人还在硬撑,文件积积得像座山。   什么能让一场战争的命运卡在办公室的文书堆里?答案是:政府停摆。   2025年11月11日,美国国务院终于“认了”,长达40天的联邦政府停摆,不仅让80多万公务员回家歇菜,更直接掐断了对乌克兰的军火输送。   超过50亿美元的“海马斯”火箭炮和“阿姆拉姆”导弹,被活生生堵在了华盛顿的文件堆里。乌军前线等着救命的武器,美国却陷在自己政坛的“宫斗剧”中。   这次停摆不是突发,而是早有“预兆”。说白了就是两党为了2026财年的联邦预算吵翻了天,共和党占着参议院多数席位,却非要和民主党在医保补贴的表决顺序上死磕。   民主党想让医保和拨款同步表决,怕议题被搁置;共和党偏要先过拨款再谈补贴,还揪着所谓的“医保补贴欺诈”不放,十四轮投票都没谈拢,最后干脆让政府停摆摆烂。这种为了党派利益不管不顾的操作,早就把普通民众和盟友的需求抛到了九霄云外。   偏偏负责军售通报的国务院政治军事事务局最遭殃,原本该正常运转的部门,现在只剩下四分之一的人硬撑,剩下的要么停薪留职,要么干脆罢工不干了。   要知道,美国对乌军售从来不是简单的“发货”,得先由这个部门整理武器型号、售价,再通报国会审批,还要协调军工企业和运输渠道,每个环节都离不开人。   现在可好,审批的官员没心思干活,文件堆得比办公桌还高,别说新的军火订单,就连之前北约盟国帮乌克兰代购的武器都卡在路上,丹麦、克罗地亚还有波兰这些前沿国家,也跟着一起被坑。   这些文件卡着的可不是纸,是乌军前线的命。“海马斯”火箭炮之前一直是乌军反击的主力,能精准打击俄军阵地和补给线,现在没了后续补给,前线的库存越打越少,面对俄军的推进只能被动防御;“阿姆拉姆”空空导弹是乌军战机的核心装备,没了它,战机升空就跟裸奔差不多,制空权更是岌岌可危。   乌克兰媒体十月还嘴硬说没影响,到了十一月实在瞒不住了,只能眼睁睁看着救命的武器被美国的政治内斗绊住脚。   更讽刺的是,美国总统特朗普早就放话,说美国不再直接给乌克兰送钱,让他们通过北约买武器,现在倒好,连北约代购的渠道都被政府停摆堵死了,等于给乌克兰的援助判了“缓期执行”。   这场停摆带来的麻烦可不止这一点。美国军工企业本来等着这些订单回款,现在交付延迟,生产线只能放慢节奏,不少配套厂商都跟着受影响,损失可不是小数目。   那些跟着美国混的北约盟友也寒了心,本来以为跟着超级大国能有靠谱的武器供应,结果因为美国内部吵架,自己的国防计划都被打乱,以后谁还敢完全信任美国的承诺?有参议员都忍不住吐槽,这简直是帮俄罗斯的忙,让美国和盟友的威慑力大打折扣。   更让人看不懂的是,美国民众对这场闹剧早就忍无可忍。民调显示,六成多的人觉得共和党只关注党派利益,近七成的人认为民主党把政治博弈放在民生前面,国会支持率跌到只有15%,近八成的人都不认可国会的工作。80多万停薪的公务员怨声载道,关键岗位的工作人员被迫无薪上班,连机场安检、空中交通管制都受影响,国内民生一团糟,华盛顿的政客们却还在为权力争斗乐此不疲。   说到底,这场政府停摆卡住的不只是对乌武器输送,更是美国的国际信誉。之前美国一直号称是乌克兰最可靠的后盾,还指责其他国家不履行对乌援助义务,结果自己却因为一场毫无意义的党派斗争,让盟友在战场上陷入被动。乌克兰一年的GDP都快赶上欠西方的债务了,本来就靠外部援助撑着,现在美国这边掉链子,欧盟的财政压力陡增,后续的援助能不能跟上都是未知数。   特朗普之前说美国为乌克兰花了3500亿美元,自己受了损失,可真正遭殃的是那些在前线拼命的乌军士兵,是流离失所的乌克兰民众。美国的政治极化把政府变成了党派斗争的工具,连国家安全和盟友责任都能拿来当筹码,这样的操作实在让人跌破眼镜。现在参议院总算推进了临时拨款法案,但要走完流程还得等众议院批准、总统签署,这期间又不知道要耽误多少时间。   这场闹剧也让全世界看清,美国所谓的“民主”,有时候不过是两党争权夺利的遮羞布。当超级大国的决策被办公室里的文书堆和党派斗争困住,受伤的永远是那些指望它兑现承诺的国家和人民。   乌克兰前线的士兵还在等着“海马斯”和“阿姆拉姆”导弹救命,而华盛顿的政客们却还在为自己的政治利益盘算,这种反差实在让人唏嘘。 信息来源:视频丨美政府“停摆”40天全纪录2025-11-11 ·央视新闻

0 阅读:17

猜你喜欢

阿智通鉴

阿智通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