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们为了宣传太拼了!集体“卷疯”助农,从西装革履到紧身背心,从田间地头到直播间,他们使出浑身解数,用最接地气的方式把家乡好物推向全国。 紧跟热梗花样宣传,滞销特产秒变网红爆款。 可这波“土味带货”为啥能这么顶?背后还有哪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助农操作? 综合极目新闻等媒体报道,近日,网上村支书们宣传家乡特产的视频火了,像湖南、四川、浙江等地村支书纷纷下场,用趣味演绎的方式推广当地农产品。 0岁的村支书宁顺华在油菜花田跳舞意外出圈,让村庄游客量暴增;浙江新昌的村团支书从穿中山装僵硬摆拍,到听劝秀腹肌卖柿子,3天就清空300吨库存,网友调侃其年终总结能写“发挥体能优势激活农产品”。这些接地气的操作,让乡村特产借助短视频翅膀,飞向全国! 村支书们的“拼”,拼得让人动容,更拼得极具价值。他们放下“干部架子”,跟着热梗学跳舞、顺着网友建议改风格,不是丢了体面,而是把乡亲们的钱袋子看得比啥都重。 这种“自黑式”营销打破了基层干部的刻板印象,正如网友所说:“明明是钢铁硬汉,硬是被逼成了柔情大叔!”短视频平台的低门槛让乡村有了发声渠道,村支书的“自带公信力”+趣味内容的“天然传播力”,形成了助农带货的黄金组合! 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振兴从不是“一招鲜吃遍天”,那些真正长红的村庄,都在流量之外练好了“内功”:有的顺势打造垂钓基地转化客流,有的升级道路设施提升体验,有的深挖民俗文化形成特色。 网友说得好:“村支书跳舞很可爱,但我们更想看到他们带着村子跳出贫困、跳出落后”。 总而言之,村支书们的“浑身解数”,本质是对家乡的深情与担当。当流量褪去,唯有把真诚转化为品质、把热度转化为产业,才能让乡村既“出圈”又“长红”。 这届村支书的“整活”,不仅带火了家乡特产,更蹚出了一条接地气的乡村振兴路,值得点赞更值得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