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1988年,“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在南海做深潜试验时,顺道回了趟家,探视自己的母亲,95岁高龄的老母亲,望着自己的儿子,说不出一句话来。 1958年,32岁的黄旭华接到了研发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任务,当时他只对家人简单说了一句“要出趟远门,工作性质特殊”,就带着团队进驻了辽宁葫芦岛的研究基地。 那时的研发条件极其艰苦,没有现成的图纸、没有专业的技术专家,连基本的实验设备都很匮乏,研发工作几乎是从零开始。 为了造出核潜艇这个国家的“水下堡垒”,黄旭华和同事们只能自己想办法搜集资料,他们到处查阅国外的报刊杂志,从零星的报道中寻找核潜艇的相关信息。 后来,一位爱国侨胞带来了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这个模型让研发团队找到了突破点,大家据此反复研究,理清了核潜艇的基本构造。 核潜艇研发需要海量的计算工作,可当时团队只有算盘和计算尺,科研人员们白天黑夜连轴转,用算盘一遍遍地演算数据,一沓沓稿纸堆得很高,算盘的噼啪声成了研究基地最常听到的声音。 他们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住在没有暖气的泥坯房里,冬天房间里冷得让人发抖,日常伙食只有土豆和白菜。 因为营养跟不上加上高强度工作,很多科研人员的体重都在下降,可基地里连一台体重秤都找不到,大家只能靠感觉判断。 研发工作的保密要求极高,黄旭华从此和家人断了正常联系,这一分离就是三十年,对家人来说,他几乎是“消失”了。 父亲去世时,他因为正在关键研发阶段,没能回家奔丧,这成了他一生的遗憾,在母亲和乡亲们眼里,他成了“不孝”的儿子,母亲无数个日夜都在思念和对儿子的误解中度过。 黄旭华自己也时刻牵挂着家人,常常在深夜因为想家而失眠,母亲失望的眼神总在他脑海里浮现,他心里充满了对家人的愧疚,却因为保密条例不能对任何人透露自己的工作内容,所有的艰辛和委屈都只能埋在心里。 1981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黄旭华和同事们激动地相拥而泣,可他给家里写信时,也只能含糊地说“最近一切顺利”,不敢透露半点真实情况。 直到1987年,一篇关于中国核潜艇研发团队的报道发表,才让黄旭华的家人和乡亲们知道了他这三十年的真实经历。 大家这才明白,这个“不孝子”一直在为国家做大事,1988年深潜试验结束后,黄旭华终于有机会回家,这才有了母子俩三十年重逢的感人一幕。 那天晚上,黄旭华把这三十年的经历一一讲给母亲听,积攒了三十年的歉意和思念终于有了倾诉的对象,母亲静静地听着,紧紧握着儿子的手,之前所有的误解都烟消云散,只剩下对儿子的骄傲和心疼。 这三十年,黄旭华用与家人的分离,换来了国家核潜艇事业的突破,他和团队用青春和家庭幸福,为国家打造了守护国门的“水下盾牌”,像黄旭华这样的科研工作者,用默默奉献诠释了家国情怀,他们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人铭记。 信息来源:环球网《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我的一生属于祖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