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体力劳动者的饮食必须要重油重盐,比如说铸造厂的翻砂工(搬沙壳几十斤重,倒铁水),吃饭必须得有肉,没有肉的话撑不到饭点。而且所谓的不健康其实也没有那么夸张,重体力劳动对油脂和盐分的消耗远不是普通坐在办公室的人可比的,他们摄入的过多不健康食物其实是很有必要的。 说起重体力劳动者的吃喝事儿,总让人觉得接地气又实在。那些在铸造厂里翻砂的工人,一天到晚扛着几十斤重的沙壳子,弯腰驼背地来回折腾不说,还得对付那滚烫的铁水。铁水温度高得吓人,得有一千五百摄氏度左右,浇铸的时候稍不留神,溅出来的小铁珠子就能烫出三度烧伤来。这活儿环境脏乱,粉尘满天飞,工人们戴着口罩都挡不住那股金属味儿。体力消耗大到什么程度?一个班次下来,抬模子、翻沙、敲打修边,相当于普通人跑几场马拉松。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的数据显示,这种高强度劳动的能量需求远超常人,轻体力劳动的成年男性一天也就两千两百五十千卡,中重体力就得多加三百到五百千卡。没点油水足的饭菜垫底,下午接着干活儿,腿软手抖是小事儿,容易出事故才麻烦。 为什么非得重油重盐,还得有肉?这不是任性,而是身体的本能反应。重体力活儿出汗多,盐分从皮肤里直往外渗,每小时能丢好几克钠。要是不及时补,肌肉容易抽筋,干活儿时一崴脚就歇菜。中国营养学会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里讲得清楚,体力劳动者盐的推荐摄入量比坐办公室的要高,因为汗水带走的电解质得靠盐来平衡。油脂呢,更是能量仓库,一克油能顶九克碳水化合物,持久耐烧。铸造厂的翻砂工扛沙壳时,肩膀像被石头压着,关节摩擦热量大,油脂能润滑那股子劲儿。肉类提供蛋白质,修补肌肉纤维,这些工人一天抬上百斤重物,蛋白需求翻倍。没有肉,纯靠菜汤凑合,撑不到饭点,血糖一掉,脑子转不动,浇铁水时反应慢半拍,后果不堪设想。调查显示,类似工种的油脂摄入往往是推荐量的1.6到1.8倍,看似超标,其实刚好对上消耗曲线。 对比那些天天敲键盘的办公室族,重体力劳动者的饭量完全不是一个量级。坐着办公,一天走几千步,能量开销两千卡就够,油盐控在三十克以内,高了容易血压飙升。可翻砂工不一样,他们的代谢率高,基础消耗就多,加上高温环境,热量散失更快。膳食指南里分得明白,轻体力是基准,中重就得加码。办公室人吃清淡,蔬菜水果主打,减脂还成套路;重体力人少油少盐,身体先扛不住。举个例子,铸造一线工人体检时,体格往往比白领壮实,肌肉厚实,耐力强,虽然腰酸背痛是常态,但远没到高血压高血脂的警戒线。这不是巧合,而是摄入匹配消耗的结果。所谓的不健康标签,搁他们身上水土不服,普通人的标准套上去,就显得他们吃得“过火”了。其实,科学上讲,这种“过多”摄入是必需的补充,帮他们维持工作效率,避免营养不良。 再看码头装卸工,这帮人跟翻砂工一个路数,夜班颠倒黑白,凌晨两点起床扛麻袋,五十斤一包,湿滑的甲板上踩着鱼腥味儿,江风一吹,冷得骨头疼。长江流域的码头文化里,早酒成了一道风景,但根儿上还是饮食习惯的延伸。工人们卸完货,天刚蒙蒙亮,摊子上热米酒端上来,配着咸肉卤味,暖身解乏。为什么早酒?不是图个乐子,而是劳累一宿,肌肉酸胀,酒精能松弛神经,促进睡眠。早年的码头工人,多是移民手艺人,体力活儿为主,早餐得热量足,酒里泡点盐,补回夜里流失的矿物质。知乎和澎湃新闻的报道都提过,这风气从清末码头兴起,工人自带菜下酒,量大管饱。不是鼓励酗酒,而是适量作为热量补充,搭配肉食,碳水加蛋白,一碗下去,劲头儿就上来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1版报告指出,高油高盐是普遍问题,但体力劳动者例外,他们的消耗曲线让这些“罪魁祸首”变身救星。减重公式里,能量赤字等于基础代谢减摄入,办公室人容易控,重体力人强行赤字,代谢一乱,免疫力掉队。铸造厂的尘肺病案例多,粉尘吸入是主因,但营养不足加重病情,蛋白和油脂能护肺膜。码头工的早酒文化,也被贴上陋习标签,可数据上看,适量饮酒帮他们调节生物钟,夜劳后回家一觉睡死,不翻身哼哼。上海和成都的早酒摊,从码头工人传开,现在各行都沾边,但核心还是体力需求驱动。谁愿意干这苦力?有选择,早进厂晚退休的少见。可现实摆着,饭碗里那口油盐肉,是活下去的硬通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