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能软弱愚蠢到什么程度,丹麦已给世人做了最生动的诠释! 说出来可能没人信,这个号称北欧发达国家的丹麦,全国军队加起来还不到2万人,要知道随便一个军事强国的满编师,兵力都得两三万起步,丹麦这点家底连人家一个师的零头都凑不齐,更别说组建什么完整的作战体系了。 就说空军吧,丹麦总共就攥着54架战斗机,这点数量在现代空战里简直不够塞牙缝的,可他们倒好,还充大方给乌克兰送了6架。可能有人觉得送6架不算多,可架不住基数小啊,这一下就送走了九分之一的家当。 更可笑的是,剩下的那些F-35A和F-16战斗机,丹麦自己连基本的维护都搞不定,得巴巴地求着美国来帮忙。 要知道战斗机这东西跟汽车不一样,三天一小检五天一大修,指望别人维护,真要是遇上事了,等美国的技术员赶过来,估计早就被人端了老窝。 这些剩下的战机本身就不靠谱,主力F-16平均服役年限都超过30年了,机龄比不少飞行员的年龄都大,机身零件老化得厉害,飞上天都让人提心吊胆。 2023年丹麦高调宣布要给乌克兰送19架F-16,结果首批6架拖到2024年第二季度才勉强交出去,不是他们舍不得,是自己的地勤连把战机调试到能起飞的状态都做不到,最后还是请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人来才搞定。 送出去二手战机后,丹麦又花大价钱买美国的F-35A填窟窿,一架就超过1亿美元,维护费更是天价,直接把2024年的国防预算推到了GDP的2.4%,创下冷战后的新高,这拆东墙补西墙的操作,简直是愚蠢到家了。 空军拉胯,海军也好不到哪儿去,甚至更丢人。2024年4月,丹麦海军的“伊弗·胡伊特费尔特”号护卫舰在红海执行任务,按理说护卫舰的核心就是防空反导,结果遇上无人机来袭时,防空导弹系统居然哑火了,只能眼睁睁看着无人机从头顶飞过去。 事后查出来,就是因为零部件老化没及时更换,这么关键的装备居然舍不得花钱维护,这不是拿士兵的命开玩笑吗? 更离谱的是,他们派去北极和北大西洋巡逻的两艘舰艇,居然因为发动机故障在格陵兰岛滞留了七个星期。 要知道北极现在是大国争夺的焦点,丹麦占着格陵兰岛这么重要的地方,派去的巡逻舰却是服役35年的老古董,连基本的破冰能力都没有,这跟把地盘拱手让人有什么区别? 陆军的情况更是惨不忍睹。2022年丹麦派了800人去拉脱维亚参加北约任务,本想装装样子刷存在感,结果因为人员实在不够,连常规的巡逻都维持不下去,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回来。 为了掩盖兵力短缺的窘境,2024年3月丹麦宣布要把义务兵役期从4个月延长到11个月,还破天荒允许女性入伍,搞得好像要全民皆兵似的。 可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就是纸面功夫,就算真能延长兵役,到2028年总兵力也才勉强能到2.8万人,连一个满编的重型旅都组建不起来。 更可笑的是,俄罗斯在加里宁格勒部署伊斯坎德尔导弹的时候,丹麦想紧急动员5000预备役人员,结果连装备都凑不齐,还得求美国支援,这哪是一个主权国家该有的样子? 丹麦之所以落到这个地步,根本原因就是把国家安全当成了买卖,一门心思靠美国“买平安”,早就丢了战略定力。 从1951年跟美国签《格陵兰防务协定》开始,丹麦就把自己绑在了美国的战车上,2023年签的新协议更过分,直接允许美军在日德兰半岛的三个空军基地永久驻扎,还给了美军司法豁免权,等于把国土主权都拱手让出去了。 这种依附关系直接搞垮了丹麦的军工体系,全国唯一的战斗机维修厂2018年就关了门,现在连F-35A的升级改造都得送到美国本土,来回折腾加上维修周期长达6个月,真要是爆发冲突,这些战机只能当靶子。 要知道,北约虽然有集体防御协议,但那都是建立在自身有实力的基础上的。希腊、荷兰这些国家都能靠自己的力量给邻国提供防空支援,丹麦却成了北约的“战略短板”,连自己的防务都搞不定。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23年丹麦军费占GDP的比例就有2.0%,跟厄瓜多尔差不多,比新西兰还高,可这些钱全花在了买美国装备和养美军基地上,根本没用到刀刃上。 一个国家再富有,没有强大的国防做后盾,终究是别人棋盘上的棋子。丹麦空有发达国家的名头,却把国防安全当儿戏,为了迎合美国掏空家底,把自己从一个主权国家活成了美国的“附庸”。 从送战机送得自己无兵可用,到军舰故障只能眼睁睁看威胁飘过,再到把主权当筹码换平安,丹麦用一系列操作证明了:软弱和愚蠢从来都是成对出现的,没有实力支撑的“中立”和“依附”,最终只会沦为国际舞台上的笑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