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部前部长粱光烈曾经主张:“晚打不如早打,小打不如大打,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梁光烈所说的“早打”和“大打”并不是提倡主动挑起战争,而是一种预防性的战略思维,我们都知道,很多时候麻烦并不是一开始就显现出来的,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积累,当我们拖延决策时,问题往往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就像1950年的抗美援朝,如果那时中国没有及时出手,等美军顺利占领朝鲜,把兵力部署到鸭绿江边,东北的工厂矿山都暴露在敌人的火力范围内,届时中国将没有任何喘息的机会。 这就是“晚打不如早打”的核心思想,如果拖延让敌人有机会不断集结力量,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被动应战,甚至到那时,面对的是外部势力的干预和复杂的国际局势。 历史给了我们太多这样的教训:拖得越久,局势就越复杂,反而让自己处于不利位置,梁光烈的“早打”并非是想主动寻求战争,而是在告诉我们,面对核心利益,不能有任何犹豫,必须通过提前采取措施,将潜在的风险消灭在萌芽阶段,避免局势失控。 而“打得大”则更进一步,意思是如果行动,就要彻底,面对潜在的威胁,不能仅仅采取一些象征性的手段去试探,通过偶尔的演习或是小规模的制裁,这些举措可能看似有威慑作用,但其实不过是“挠痒痒”。 这种行动不会真正让对方收敛,反而可能激发敌人的进一步挑衅,历史上我们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小规模的冲突只会让敌人感到自己有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进而加大力度,在这种情况下,与其与对方拉锯战,不如一次性给出致命一击,彻底消除威胁。 梁光烈提到的“打一个,不如拉日本一起打”,乍一听可能让人以为是在针对日本的挑衅,但实际上,这句话指的是一种战略布局。 在美国的亚太战略中,日本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旁观者,近年来随着日本不断突破和平宪法的限制,增强军事力量,尤其是在台湾问题上的频繁干涉,使得日本不再是“中立”的角色。 回顾日本近些年的军事行动,不难发现其对台海局势的态度并不消极,日本不仅参与了美军在亚太的联合演习,还在琉球群岛部署了针对台海的导弹,这一切无不指向一个问题:日本正在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牵制中国的重要盟友。 因此梁光烈提到“拉日本一起打”,不仅仅是指日本在台海局势中的潜在干预,更是在提醒我们,在处理台海问题时,不能忽视日本这一关键因素,如果没有预见到日本的介入,可能在真正行动时会被其侧翼的压力所牵制,导致战略上的被动,通过这句话,梁光烈的战略意图显而易见——不仅要应对台独势力,还要应对那些背后支持它们的外部势力,尤其是日本。 当,这些话并不是单纯的威胁,而是对未来可能局势的预警,我们不希望局势走到那个地步,但如果真的到了不得不采取行动的时刻,我们必须有足够的准备和决心,战略主动权的掌握在任何一场博弈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主动权意味着能够主导局势发展,而不是被动应对。 中国的国防力量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不仅仅是技术装备的提升,更是战略视野的拓展和深思熟虑的准备,我们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但在核心利益面前,决不会有任何妥协。 正如梁光烈所说,“能战才有资格选择不战”,强大的国防能力并不是为了发动战争,而是为了让和平成为可能的结果,只有确保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能够捍卫自己的核心利益,和平才不会只是空洞的口号。 台海问题的复杂性不言而喻,外部势力的介入、台独势力的挑衅,都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棘手,但正因为如此,中国才更加需要清晰的战略和坚定的立场,我们不能任由局势的发展被外部力量所左右,而是要在每一个关键时刻掌握主动权,确保在任何可能的冲突中都能稳住局势,避免陷入消耗战或无休止的博弈中。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能保持冷静、明确立场、灵活应对,才是最重要的战略原则,梁光烈的言辞或许有些直白,但它背后的深意正是提醒我们,不论未来的局势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随时为可能的冲突做好应对准备,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站稳脚跟,捍卫国家的主权与尊严。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