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近日再次发声,点明当年中国放弃日本战争赔款,是周恩来总理区分了军国主义者与普通民众,核心前提是日本承认台湾属于中国,当时日方也承诺尊重,所以日本绝不能干涉中国内政。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日关系,这两个国家的故事在世界历史的长河里并不算短,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对复杂的情侣,彼此的恩怨情仇交织在一起,既有激情,又有伤痛,特别是1972年那个历史性的时刻——《中日联合声明》的签署。 那一刻双方达成了一个看似简单,却至关重要的协议:中国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偿,而日本则承诺尊重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多么令人唏嘘的“交换条件”:一个放下了几十年战争阴影的国家,换来了一个强烈的政治承诺,那就是“一个中国”,这一承诺,成为了中日关系的基石。 可是今天看起来,这个基石似乎岌岌可危,最近日本政坛又开始冒出一些不合时宜的声音,最明显的就是高市早苗的那番话,她在国会中毫不客气地说,如果“台湾有事”,那就可能构成日本的“存亡危机”,这话一出口,不仅让人惊讶,更让人感到一阵寒意。难道历史真的会因为几个人的言论而翻篇吗? 让我们先回头看看,中国在1972年是怎么做出的选择。当时,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做出了一个非常艰难的决定: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对于中国来说,这意味着放下对过去战争的所有追索。 那时的日本正处于战后恢复的关键期,民众尚在为重建和发展而努力,中国政府没有让历史账单继续困扰日本,而是选择了一种“以德报怨”的战略智慧,这个决定背后有着深远的考虑——不仅是为了两国的未来,更是为了避免日本普通民众背负战争赔偿的沉重负担。 与此同时中国要求的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日本政府必须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基于历史和现实的承诺,甚至在《中日联合声明》里也明确写明了这一点——这不仅是一个政治声明,更是对未来两国关系的约定。 近几年来日本一些政客似乎有些忘记了这个承诺,高市早苗的言论不过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她的言辞把台湾问题与日本的“生存危机”联系在一起,这种无视历史共识、挑战两国关系基石的做法,实在是令人难以理解。 如果回顾一下历史,我们会发现,日本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早已在多个政治文件中得到了明确约定,尤其是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中国恢复了对台湾的主权。战后国际秩序清楚地规定了台湾属于中国,任何外部势力不得干预,而现在竟然有人敢公开宣扬“台湾有事”可能成为“日本存亡危机”,这不仅是一种对历史的背离,更是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轻蔑。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这种右翼回潮并非一时的偶然,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趋势,从岸信介支持蒋介石“反攻大陆”,到佐藤荣作推动“两个中国”的言论,再到小泉纯一郎在历史问题上的挑衅,都是这种右翼势力不断在政坛上涌现的表现。 高市早苗的言论,也许不过是这些政客图谋的一部分,借着“台海危机”的幌子,推行日本的军事扩张,而她的背后,正是安倍晋三遗留下来的“强硬”政治遗产,安倍生前不止一次和台湾当局接触,甚至为“台独”分子授勋,试图将台湾问题政治化,这种对中国主权的公然挑衅,显然是在挑战历史与现实的底线。 不过也并非所有日本人都认同这种做法,鸠山由纪夫,曾任日本首相,并且一直主张中日友好,最近他再次站出来,毫不留情地批评高市早苗的言论,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都将使日本卷入无关的冲突。这番话虽不算轰轰烈烈,但却触动了不少理智声音的共鸣。 鸠山的表态,在日本政坛引起了广泛关注,有人称他为“亲中”,但更多理性民众认为他是在守住和平宪法的底线。这不仅仅是政治上的表态,更是一种对历史的坚守。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中国在历史上的宽容态度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当年放弃赔款的决定,表面上看似大度,实则是基于一种深远的战略考量。 中国没有忘记战争带来的伤痛,也从未放弃追求公正的权利,战争赔偿和受害赔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国家之间的赔偿,而后者则是针对战争罪行对人民造成的伤害的赔偿,中国没有放弃后者的追索权,也没有放弃对日本在战争中的罪行追责的可能性。 因此如果日本在台湾问题上再度挑战中国底线,中国完全有理由重新审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提出相应的赔偿要求。 眼下中日关系已经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如果日本继续走上挑战历史承诺、侵犯中国主权的道路,两国关系可能会重新回到冷战时期的敌对状态。 反之如果日本能够回到历史的轨道上,遵守《中日联合声明》中的承诺,尊重中国的核心利益,两国关系仍然有可能回到平稳发展的轨道上。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