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钱学森回家吃饭,夹起一块红烧肉,突然惊呼:“别吃,拿去化验!”,谁知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11-14 13:18:50

1964年,钱学森回家吃饭,夹起一块红烧肉,突然惊呼:“别吃,拿去化验!”,谁知,化验结果出来后,全家惊呆了,竟然有剧毒。   1964 年 10 月的北京,晚风卷着梧桐叶扫过科研院所的围墙。   钱学森刚结束导弹燃料配比试验,白大褂上还沾着淡淡的试剂味。   他揣着刚优化的燃料配方数据回家,想着和家人分享试验进展。   推开家门,蒋英端上的红烧肉正冒热气,这是他攻克难题时的 “庆功菜”。   他洗过手坐下,筷子刚碰到肉块,鼻尖突然捕捉到一丝异样。   常年调试火箭燃料的嗅觉,让他瞬间警觉 —— 酱香里藏着陌生刺鼻味。   “别碰!” 他按住家人的手,捏起肉块凑近细闻,眉头猛地拧紧。   这气味和他上周排查燃料泄漏时闻到的有毒物质,有几分相似。   他立刻让蒋英收好饭菜,转身拨通单位安保电话:“马上来取样本化验!”等待化验时,钱学森翻出白天的试验记录,在纸上推演数据。   1956 年他牵头成立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院,从无到有搭建体系。   如今正在推进的东风二号导弹项目,每一步都不能出半点差错。   他想起去年在酒泉试验场,就是靠嗅觉发现燃料管道的微小泄漏。   深夜,安保人员带着化验报告赶来,确认肉里掺了剧毒物质。   钱学森却没多慌,反而叮嘱:“别影响明天的燃料测试。”   他心里装着更重要的事 —— 两周后要完成导弹制导系统的关键调试。   1960 年他主持发射我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如今正冲刺中程导弹技术。   第二天一早,钱学森准时出现在实验室,和团队优化发动机参数。   安保部门展开调查时,他已算出新的燃料混合比,提升了导弹射程。   他曾在美国研究航空动力学时,就靠细节观察避免过飞机设计事故。   回国后编写的《工程控制论》,更是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定理论基础。   调查期间,他白天泡在实验室,夜里回家才问几句进展。   1964 年 10 月 16 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传来。   他和团队更拼了,要让导弹能精准携带核弹头,形成战略威慑。   此前他主持制定的《我国星际航空发展规划》,已勾勒出航天蓝图。   一周后,安保部门查明是外部人员通过厨房工作人员恶意投毒。   相关人员被妥善处置,钱学森却没多提,继续专注导弹研发。   1965 年,他牵头启动人造卫星研制计划,也就是后来的 “东方红一号”。   他常对团队说:“科研要防风险,生活里也一样,细节决定成败。”   1966 年 10 月,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导弹试验成功。   举国欢庆时,钱学森却在复盘数据,找出可优化的微小误差。   这年他还提出载人航天构想,为后来的神舟飞船项目埋下伏笔。   从导弹到卫星,他每一项成就都离不开对 “异常” 的敏锐捕捉。   晚年的钱学森,虽不再冲在科研一线,仍关注航天事业发展。   他提出的 “系统工程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航天、国防等领域。   80 多岁时,他还会给年轻科研人员写信,叮嘱他们注重细节。   直到 2009 年逝世,他始终保持着科研人的严谨与热忱。   如今,我国航天事业从 “东方红一号” 到 “天宫” 空间站,从神舟飞船到嫦娥探月。   每一步发展,都延续着钱学森奠定的基础与精神。     主要信源:(海峡新干线——1964年,钱学森正准备吃饭,突然大喊:“饭菜有毒,别吃!”警卫员赶紧把菜品送去化验,果然饭菜里含有剧毒!)

0 阅读:1673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16

用户10xxx16

4
2025-11-14 13:31

假的!

李寻欢 回复 11-14 21:45
真的

渔樵耕读

渔樵耕读

4
2025-11-14 13:27

谁投毒查出没有?

锴锐说科技文化

锴锐说科技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