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韩国华人表示,韩国人的工资是中国人的八倍,中国人有什么资格嘲笑韩国,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韩国人的工资确实是中国人的几倍,但达没达到八倍,这个还真不一定,毕竟现如今韩国人的平均工资大概就是1万多人民币,根本没有达到八倍,而且更重要的是韩国的物价是中国的几倍,难道这些韩国华人心里没点数吗? 根据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中国月平均收入6711元,韩国17464元,算下来不过是2.6倍的差距,连三倍都没到,哪来的八倍一说? 更别说韩国这工资里,还藏着不少看不见的水分,首当其冲的就是税务问题。 韩国的工资是税前收入,而且个税和社保的扣除比例高得惊人,按照韩国2023年的税收政策,收入越高税率越高,最高能达到45%,就算是普通上班族,月薪17464元人民币对应的韩元收入,扣除6%到24%不等的个税,再加上国民健康保险、国民年金等强制性社保费用,实际到手的收入要打个不小的折扣。 反观中国,个税起征点是5000元,大部分上班族适用的税率不过3%到10%,社保扣除比例也相对温和,一个月挣6711元的中国人,扣除各项费用后实际到手的收入占比,比韩国上班族要高得多,这意味着中国劳动者的可支配收入并没有账面差距那么大。 物价差距更最能戳破高工资神话的关键,在韩国,日常买菜做饭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首尔菜市场里4个特价苹果就要68元人民币,一个普通的梨能卖到47元,相当于中国普通家庭买一整箱水果的钱,难怪有韩国出租车司机抱怨自己60多岁了还吃不起苹果。 就连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大葱,在韩国超市里一捆普通价格就要16元人民币,总统视察时提到的4.6元一捆的大葱,不过是限时促销的特例,普通民众根本很难买到。 而在中国,一斤苹果也就五六元,一个梨两三块,一捆大葱顶多三五元,这样的物价差距,让韩国人的高工资根本经不起细算。 外出就餐的差距更大,在首尔吃一顿普普通通的午餐就要七八十元人民币,一份简单的拌饭、紫菜包饭价格还在持续上涨,而在中国,二三十元就能吃到一顿营养丰富的午餐,就算是一线城市,五十元也能吃得相当不错。 除了饮食,交通和住房成本也在不断吞噬韩国人的工资。韩国的公共交通起步价就要六七元人民币,打车更是奢侈消费,在首尔打车40分钟费用接近200元,这让很多去韩国旅游的中国人都不敢轻易打车。而在中国,公交地铁起步价普遍两三元,打车40分钟也就一百元左右,日常出行成本要低得多。 住房方面,首尔作为韩国首都,核心区域的房租价格堪比中国的北京上海,但韩国人的工资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支撑水平,很多普通上班族要拿出工资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来支付房租,而在中国,即便是一线城市,房租占工资的比例也相对合理,二三线城市更是压力小得多。 而且韩国的工资结构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虽然官方公布的平均工资有一万七千多元,但这其中包含了大量高薪行业的拉动,普通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并没有这么高。 韩国的最低时薪折合人民币51.5元,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一个月双休工作22天,月薪大约9064元,但这样的工资水平在韩国根本招不到本地工人,只能依靠中国、越南等国的外籍劳工,这说明韩国本地普通劳动者的预期工资远高于这个水平,同时也反映出低薪岗位的大量存在,拉低了普通民众的实际收入感受。 而中国的工资分布相对均衡,虽然平均工资不如韩国,但低薪岗位的薪酬水平也能保障基本生活,且随着经济发展,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长速度并不慢。 那些声称韩国工资是中国八倍的韩国华人,恐怕是只盯着工资条上的数字,却选择性忽略了背后的高税收、高物价和高压力。他们看到的是韩国一万七千多元的账面工资,却没看到实际到手的收入打了多少折,没看到买几个水果就要花掉几百元的心疼,没看到打一次车就要犹豫半天的纠结。 反观中国,6711元的月平均收入虽然看似不高,但在相对低廉的物价和完善的生活保障下,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活品质,能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花得舒心。这种鲜明的对比,恰恰说明了工资数字背后的真实生活水平,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倍数关系就能概括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