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就给我500块,资助不起装什么孙子!”2006年,贫困大学生向海清向媒体怒斥我要把孙俪的“丑事”彻底揭露,孙俪就是个伪君子,她答应资助我到大学毕业,却现在撒手不管了,搞得我连饭都吃不上了,她这根本就是沽名钓誉![嘘] 2006年,大学生向海清通过媒体发声,称孙俪在承诺资助其完成学业后停止了援助,这一事件经报道后,引发了关于慈善捐助的热烈讨论。 事件的起点在2002年,刚步入演艺圈的孙俪通过一档纪录片了解到高中生向海清的求学情况,经过节目组联系,她决定资助这位学生完成大学学业,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向海清顺利进入上海某高校就读。 大学生活开始后,双方在资助方式上产生了分,根据当时媒体报道,向海清认为每月500元的生活费标准偏低,希望得到更多支持,同时,他在学校的各类活动及社交开支也有所增加。 在此期间,孙俪团队获悉向海清已申请到助学贷款,同时也在通过勤工俭学获得收入,基于这些新情况,资助方决定将资助重点转向学业相关费用,而非日常生活开支,这个调整引发了向海清的不满,最终选择向媒体倾诉。 对于捐助者与受助者之间的关系,怎样的界限和规则更为合理?网友们纷纷评论出自己的见解。 “每月500元在2006年不算少,大学生省着点完全够用,他一边拿资助一边谈恋爱搞社交,根本是欲望膨胀!” “孙俪资助是情分,他反而嫌钱少,甚至向媒体泼脏水,根本是现实版农夫与蛇。” “那时候大学食堂一顿饭不到3元,500元能过得很体面,他若真困难,完全可以勤工俭学,而不是指责捐助人。” “孙俪团队直接给现金的方式欠妥,如果改成支付学费、购买学习资料,或许能避免依赖。” “很多慈善机构会评估受助人真实需求,而不是单纯打钱,直接给现金容易养出惰性。” “孙俪方发现他向学校隐瞒了助学贷款后直接停资助,虽然合理但方式太硬,如果提前沟通,或许不会闹得这么难堪。” “向海清把资助当成明星‘义务’,孙俪可能把慈善想得太简单,慈善不是给钱就行,涉及心理引导和规则边界。” “为什么总有人觉得‘你富就该多给’?这种弱者有理的思维,只会让善意退缩。” 若你身边有贫困生需要帮助,你会选择直接给钱,还是通过其他方式?为什么?欢迎分享你的看法! 信息来源:央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