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父亲悄悄登记器官捐献,如今女儿含泪帮他完成心愿……爸爸你到了别人的身体里后一定要帮助人家要让别人健健康康。[嘘] 最近,福州一场特殊的器官捐献故事引发热议,20岁女孩唱唱在父亲榕海脑死亡后,忍痛同意捐献其器官,事后才发现这竟是父亲7年前悄悄登记的心愿,这场生命的“双重确认”让无数网友破防。 在福州的一家医院里,二十岁的唱唱与父亲榕海作了最后告别,她和家人共同决定,将父亲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这个选择后来被证实与榕海七年前登记的心愿完全吻合。 榕海在几天前因突发脑出血被送入医院,虽经全力救治,最终被判定为脑死亡,当医生询问器官捐献意愿时,唱唱代表家人表示了同意,她相信这个决定符合父亲的心意,但内心仍有些许不确定。 这种不确定源于父女间特殊的相处时光,榕海曾是一名船长,常年航行在外,每次回家,他总会给女儿带来海洋彼岸的礼物,直到唱唱上六年级时,父亲才结束航海生活回到福州。 然而团聚时光短暂,唱唱初三那年,榕海突发脑出血,此后健康状况逐渐下滑,去年,唱唱特意为父亲挑选了一条寓意平安的项链,寄托着对父亲健康的祝愿。 在整理父亲遗物时,一份七年前的器官捐献登记表出现在家人面前,表格上清晰地签署着榕海的名字,日期远在本次发病之前,这份文件让唱唱确信,他们的决定正是父亲生前的心愿。 女儿含泪捐献父亲器官,7年后发现竟是父亲遗愿!网友评论炸锅了! “这是父女间最深沉的默契”。 “父亲悄悄登记捐献,女儿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做出同样选择,这种跨越生死的理解,比任何血缘羁绊都动人!” “这巧合像是“命运写好的剧本”。 “这才是真正的生命延续”。 “作为移植科医生,见过太多捐献案例,但这种‘双重确认’还是第一次见,器官捐献不仅是爱心的传递,更是两个家庭希望的连接。” “父亲用最后的方式教会女儿大爱”。 “榕海虽然没能陪伴女儿成长,却用最特别的方式完成了最后一课,那些年错过的陪伴,在生命终章得到了补偿。” “父亲常年出海,连生病后智力衰退,女儿却能精准理解他的心愿,说明真正的亲情从不因距离淡化。” “这故事虽感人,却提醒我们要多陪伴家人,别让爱成为遗憾。” “这些礼物看似普通,却是父女感情的物证,正是这些日常积累的温暖,让女儿在关键时刻能替父亲做出勇敢的决定。” “我国器官捐献采用‘双重同意’原则,需家属和本人意愿一致,榕海父女的案例之所以罕见,是因为同时满足‘本人提前登记+家属充分理解’两个条件,值得推广宣传。” “器官捐献需要打破传统观念,这份勇气值得尊敬”。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度,而像榕海这样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价值。” 如果你也登记了器官捐献,会如何与家人沟通这个决定?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 信息来源:福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