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

风吟写枪啸 2025-11-14 16:16:06

“滚回自己的国家!”一乌克兰难民本想来到中国避难,结果发现在中国不工作就没有钱拿,便发视频吐槽称:“在中国凭什么工作才有钱拿?我在德国什么都不用干就有钱拿!”网友:我们不接收难民,他是怎么跑来的? 战火吞噬家园,许多乌克兰人仓皇出逃,卡佳便是其中之一。她从第聂伯罗起步,途经波兰和捷克,最终选择德国作为落脚点。那里的欧盟临时保护机制为她打开大门,提供最长三年的居留许可,每月563欧元的生活补助,相当于人民币4200元左右,外加住房和医疗保障。这笔资金足以覆盖日常开销,让她无需操心生计。德国的慷慨源于对人道危机的回应,但也积累了不小压力。2022年以来,德国接收超过100万乌克兰难民,福利支出直线上升,到2024年已达63亿欧元,每月平均5.3亿欧元。这样的规模让本地纳税人开始质疑,七成有劳动能力的难民未就业,仅靠补助度日。卡佳的日子就这样平稳度过两年,她适应了这种无需劳作的节奏,却不知这不过是暂时的泡沫。 几个月前,卡佳的目光转向东方。网上流传的中国安全与繁荣让她动了念头,她以旅游签证入境北京,期望延续避难生活。落地后,她很快发现现实与想象相去甚远。中国并非难民主要接收国,自2022年起仅安置数千乌克兰人,多为在华学生或商务人士。正式难民申请需通过使领馆提交被迫离家证据,经历多层审查,远非随意停留可比。她持旅游签证本就限于短期逗留,无资格领取任何补助。资金耗尽时,她四处打听援助渠道,却只得到需自谋生路的答复。中国失业率稳定在5%左右,资源优先本地民生,每份援助都强调自立。卡佳的适应期仅一周,她便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抱怨,指出德国的零门槛福利与中国的工作要求形成鲜明对比。这段视频迅速走红,浏览量破百万,却也点燃了争议之火。 视频内容直击痛点,卡佳强调在德国只需登记即可每月获助,而中国要求劳动换取收入。她忽略了德国福利的来源,那是用纳税人血汗堆砌的体系,如今已不堪重负。66%的德国民众呼吁停止无条件供给,政府从2025年4月起调整政策,新抵达难民失业救济取消,拒绝就业者补助逐步削减,直至停发。这意味着卡佳的“躺平”模式即将终结。类似调整在欧洲蔓延,波兰每月仅300欧元援助,还需登记居住;奥地利福利限半年后自力更生;捷克甚至征收税款高于补助。这些国家醒悟到,长期养育非就业人口不可持续。 网友的反应如潮水般涌来,有人直言中国资源有限,人口14亿,普通人靠双手挣钱已是常态,何须额外负担外来者。另一些人质疑她的入境途径,旅游签证本为观光设计,非避难工具,逾期即面临遣返。中国每年向乌克兰提供数亿美元人道援助,主要用于医疗物资和临时住所,而非现金发放。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更注重长远自立。卡佳的视频虽删除了部分,但舆论已定,她收拾行囊返回德国。途中,她或许感受到尴尬,但这也让她面对现实:福利并非天赐,而是各国权衡后的选择。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强调勤劳致富,年轻人就业竞争激烈,政府资金投向教育和基础设施。德国的公民收入虽丰厚,却引发本土不满,2025年福利从563欧元降至441欧元标准,旨在推动就业。卡佳在德国的两年,享受了免费公寓和医疗,却未参与劳动力市场,这在欧洲已成问题。 卡佳返回后,德国就业中心的工作邀请函陆续而来。她开始浏览招聘广告,从入门服务岗位起步。这虽是无奈之举,却也标志转变。欧洲难民政策收紧浪潮下,类似故事增多,有人转向波兰打工,有人回国创业。中国援助模式获赞,它避免了福利陷阱,聚焦重建能力。2025年,全球难民超1亿,乌克兰人占千万,如何平衡人道与可持续成难题。

0 阅读:0
风吟写枪啸

风吟写枪啸

感谢大家的关注